知識文章

貨物稅減免政策帶動台灣汰換舊車熱潮

2017 / 04 / 18

車輛中心 產業發展處 朱峻賢

近年各國政府對於車輛環保及安全議題極度重視,在車輛檢測及法規都已建置相當完善的配套措施,藉此提升車輛安全環境與空氣品質,避免老舊車輛帶來的潛在風險與環境危害。

汰舊換新政策起因 改善我國車齡結構與提升節能減碳效果
台灣老舊車輛(車齡10年以上)占比日益提高,由圖1可見舊車占比自2012年起正式超越50%,至2016年已達到55%,老舊車輛總數為435萬輛,比起車齡10年以下車輛數竟高出了近90萬輛。政府於2016年提出貨物稅減徵政策,鼓勵民眾汰換舊車,藉以降低國內老舊車輛比例。

圖1. 我國近年車齡結構及占比
資料來源:交通部統計查詢網,ARTC整理(2017/03)

各國與我國汰舊作法
先進國家主要透過徵收購車稅及提高持有成本等政策,以提高民眾汰換舊車的頻率,而車齡較高的舊車處理方式,大致上都以出口或淘汰為主,茲整理鄰近先進國家作法如下表:

 表:新加坡等國汰舊車輛作法
 
 資料來源:ARTC整理(2017/03)

我國並無課徵與新加坡ARF及COE類同之稅費,故以貨物稅為主要減徵目標,而修訂後的貨物稅條例第12條之5條文,於去(2016)年1月8日生效,主要增訂內容為報廢或出口登記滿1年之出廠6年以上小客車、小貨車、小客貨兩用車及出廠4年以上汽缸排氣量150CC以下機車,於報廢或出口前、後6個月內購買上開新汽車及新機車且完成新領牌照登記者,該新汽車應徵之貨物稅每輛定額減徵新台幣5萬元,新機車應徵之貨物稅每輛定額減徵新台幣4千元。

汰舊換新政策成效分析
從圖1來看,10年以上老舊車輛占比從2007年的41.3%,上升至2016年的55.5%,年平均成長率約5%,但在2016年實行汰舊換新(貨物稅減徵)政策後,當年度的舊車占比相較於2015年55.9%來的低,為近10年來首次呈下降趨勢,顯示政策出現成效。
另就舊車處理來看,我國中古車出口因與鄰國比較無太大優勢,故政策頒布後消費者大多數以報廢方式來申請。圖2為實行汰舊換新政策前後的汽機車回收數量,近年汽車回收量約莫在10至15萬輛,機車回收量則大約在20萬輛附近,2016年政策實施後,當年度的汽車與機車回收量皆以倍數成長,達到歷年新高。根據財政部資料顯示, 截至2017年1月20日,申請退稅車輛數約44.5萬輛(汽機車),退還減徵貨物稅約新台幣73億元。

圖2. 我國近年汽機車回收數量
資料來源:資源回收網,ARTC整理(2017/03)

在車市的反應上,各界原先認為2014年汽車銷量42.4萬輛,應是換車潮效應創下的近年最高點,預期後續將開始逐步下滑,所幸有賴2016年貨物稅減免政策繼續拉抬車市,2016年銷量高達43.9萬輛(如圖3所示),車市買氣維持高峰,避免我國車輛產業落入衰退。

圖3. 我國近年車市銷量
資料來源:U-CAR,ARTC整理(2017/03)

政策方向正確 消費者大力支持
貨物稅減免政策預計實施5年至2021年1月,在實行的首年就獲得良好成效,帶動消費者換車意願,預估此政策的效應將以首年與末年最為顯著,原因在於首年新政實施激起不少消費者興趣,為5年內申請量最多的1年,而第2到4年則受到熱度降低、汰換量達一定飽和而微幅減少,末年則受政策即將結束而生成最後一波換車潮,讓前幾年度觀望或猶豫不決的消費者傾巢而出,拉抬申請退稅量。
從各方面數據看來,影響政策成功的關鍵因素在於誘因是否足夠,貨物稅減免政策透過正確的執行方向已帶動民眾換車熱潮,有效促進產業鏈運轉,除讓我國用車環境接近先進國家思維外,也形成回收業者、製造業者及消費者多贏的局面。

訂閱電子報

「填妥下列資料,即可完成訂閱電子報手續」

ARTC行動辦公室

提供同仁各項作業系統之快速連結服務

SSL VPN服務 WEB Mail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