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文章
共享經濟熱潮 剖析汽車新商業模式
車輛中心 產業發展處 陳敬典
國際調研機構Roland Berger展望2030年後的交通型態,提出共享車輛、車聯網、自動駕駛三項技術可望整合,實現無人駕駛接駁車的商業模式,並預測美國每年將有1/3量產車會轉為共享車輛,更可樂觀預期,未來車輛將由私有轉為共用,操控由手動轉為自動,進而帶來更便利及更有效率的車輛使用模式。
叫車租車新模式 閒置資源轉為龐大商機
共享經濟的出發點是基於提升社會閒置資源的使用率,搭上這股共享熱潮的相關廠商,可依服務類型分為附帶駕駛與自行駕駛兩大族群。
在附帶駕駛方面,以Uber為首,建構叫車平台的運輸網路公司(Transportation Network Companies, TNC)逐漸增多,這類公司的核心概念係結合傳統計程車及共乘服務,但它強調隨選(on-demand)及C2C(Consumer to Consumer)媒合駕駛與乘客,提供消費者即時叫車(ride-hailing)服務。
而在自行駕駛領域,則是以租車為基礎的汽車共享(car-sharing)營運商,目前主流服務為自由流動式(free-floating)的租借,消費者能隨時租賃車輛使用並且隨處歸還。最具代表性的營運廠商是Daimler旗下Car2go,全球擁有超過220萬名使用者及1.4萬輛共享車,目前包含25個城市據點(歐洲13;北美11;中國大陸1)。Frost & Sullivan估計2017年全球汽車共享會員將達1,091萬人、共享14萬輛車,2025年將增加至3,600萬會員,以年複合成長率16.4%迅速成長,請參考圖1。
![]() |
圖1. 全球汽車共享市場預測 |
資料來源:Frost & Sullivan,車輛中心整理 |
下表為共享車輛商業模式整理,目前主要採B2C(Business to Consumer)及C2C的模式,其中C2C因連結的兩端都為個體消費者,在市場規模較佔有優勢,而B2C供應方為廠商,其優勢在於提供一致性的服務品質。
表:共享車輛商業模式 |
![]() |
資料來源:灼見名家Master Insight、Frost & Sullivan,車輛中心整理 |
Uber整合共享與自動駕駛,中國大陸版Uber-滴滴出行崛起
全球估值最高的獨角獸企業(指估值達10億美元以上新創公司)Uber正積極開創新藍海,發展自動駕駛計程車,倘若實現,Uber將可摒除目前備受爭議的司機問題。Uber自2016年起與Volvo共同開發自駕技術後,投入自駕及共享技術的整合,並在美國賓州及亞利桑那州等地進行自駕計程車隊載客測試,但據外媒Recode在今(2017)年3月取得的資料指出,Uber的自駕測試車平均每1英里就發生一次人工介入情形,整合之路並不如預期。另外,Uber在今年2月也同步與Daimler合作,與Volvo合作案的差?在於雙方角色,Daimler未來將供應Mercedes-Benz自駕車給Uber,而Uber則專注於車隊軟體及演算法開發。
![]() |
圖2. 全球主要運輸網路公司 |
資料來源:Zirra,車輛中心整理 |
圖2為全球預估市值前五大的運輸網路公司,可看出滴滴出行在中國大陸快速崛起,預估市值僅次Uber,2012年初創,2016年收購美國Uber在中國大陸的業務後即獨佔市場,滴滴出行與其它同類型公司,如美國Lyft、東南亞Grab、印度Ola皆有合作關係,如圖3所示,是該領域相當重要的廠商,未來策略為發展自駕車及利用大數據進行運輸需求預測拓展資訊服務,期望滴滴出行能為廠商間共同發展前瞻技術注入創新動能。
![]() |
圖3. 2016年以滴滴出行為中心的合作關係圖 |
資料來源:Marklines,車輛中心整理 |
共享熱潮延燒 整車廠加入戰局
近幾年,共享的觀念使得新型態的運輸應運而生,改變了傳統叫車,讓Uber、滴滴出行等TNC找到新商機,而TNC對發展自駕車亦不落人後,自由流動式的汽車共享因不受場站限制,也使租車越來越便利。面對這些共享企業的強襲,整車廠當然也希望奪得先機,如Daimler早已投入汽車共享業務,有關整車廠的因應策略及未來動向,近期我們再為讀者做進一步的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