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文章
車輛碰撞之人偶傷害指數簡介
車輛中心 技術服務處 陳新?
車輛碰撞法規裡面有很多人偶的傷害指數,如:頭部傷害指數(HIC)等,這些指數與實際上所造成人體的傷害又有什麼關聯呢?本文將介紹這些指數與受傷程度之關係。
評估人體傷害程度時,常以簡易外傷分數(Abbreviated Injury Scale, AIS)來做為評估標準。在車輛碰撞法規上,如台灣的車輛安全檢測基準第45、46項,常以AIS 3等級作為合格與否的對應基準,即車輛在發生碰撞意外時,其保護性應能使乘員所受到的傷害不至於超過AIS 3等級,詳細的AIS傷害對應可參考表一。
表一:簡易外傷分數(AIS) |
![]() |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ARTC整理 |
然而AIS 3實際發生在車禍時,又是什麼樣的傷害,以下介紹車禍中常見的傷害部位及其關鍵影響,並可參考表二中法規上限及所對應的傷害程度:
1. 頭部傷害
主要分為兩種,一種是巨大的加速度對腦部所造成的影響,另一種則是撞擊時對顱骨所造成的傷害,頭部傷害指數(Head Injury Criterion, HIC)則是對頭部傷害的評斷基準。
2. 頸部傷害
頸椎一共有7節,醫學上將他們編號為C1~C7,其中最靠近頭部的C1、C2最為脆弱,受傷時也最容易致命,因此C1、C2的受力情況更受到關視。
3. 胸腔傷害
肋骨並不容易骨折,因為它具有彈性,但當衝擊力道過大時,胸部壓縮速度過快,便會撞擊到胸腔內部的器官,這種情況發生時,甚至可能危害到生命。
4. 腹腔傷害
側方碰撞用以評估腹部的受力情況,主要是為了避免肝臟及腎臟受到過大的衝擊造成破裂。
5. 髖部傷害
發生碰撞時若造成骨盆骨折,可能會造成嚴重的內出血,將使傷患因失血過多休克甚至死亡。
6. 腳部傷害
碰撞擠壓時會對大小腿產生挫曲(Buckling)與彎曲(Bending),當受力過大便會造成骨折。過於嚴重的擠壓可能會因斷裂的骨頭刺穿血管造成出血,甚至開放性骨折,另外腳部傷害也可能會影響逃生能力,進而導致二次傷害。
表二:AIS 3等級之傷害程度與法規限制值對照 |
![]() |
註一:因可透過受力推估壓縮量,且考量到瞬間力量會造成其他的傷害,因此法規上以受力的方式來評估,可同時兩者兼顧。 |
車輛中心實車碰撞實驗室有多種不同形式的人偶,將這些人偶安裝於車上,並實際撞擊車輛,透過人偶身上各種感測器,來瞭解車輛在發生撞擊時,能夠提供多少的保護能力。
而這些經量化後的數據,對一般民眾來說相對艱深難懂,本文藉由醫學常用的簡易外傷分數(AIS)對照來瞭解人偶各部位傷害指數的意義,並對照顱骨骨折、頸椎嚴重傷害、腳部永久殘疾等淺顯易懂之說明,讓讀者理解人偶傷害指數之法規限制值代表相當程度之嚴重傷害。除了車輛提供的保護能力外,也要靠各位駕駛人養成良好之駕駛習慣,避免發生碰撞事故才是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