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文章
2016/07產業新聞評析
車輛中心 產業發展處 朱峻賢
1. 車市5月掛牌增10% 超乎預期
在貨物稅補貼與車商夏季競賽兩大因素助攻下,5月車市掛牌逾3.7萬輛,繳出年增率近一成的好成績並超出車商預期;今(2016)年前五月車市掛牌數較去年同期小增2%,業者估全年車市銷售42萬輛的目標可望達陣。
今年國內景氣尚未明顯好轉,年初車商對今年車市表現預估轉趨保守,前四月掛牌數量僅較去年同期小增0.1%,但5月掛牌數增至3萬7,878輛,年增率衝至9.9%,總體表現讓車商驚喜。
新聞評析
政府汰舊換新政策持續加溫,從今(2016)年4月份開始扭轉車市普遍不被看好的局勢,到了5月份更是明顯,除了政策利多因素外,車商競賽月也是另一強大助力;此外,2016年7月起,新出廠小型車必須將胎壓偵測系統(TPMS)列為標配的新規定,也讓各車商更積極促銷舊制庫存車。
進口車市占逐年提升威脅到國產車地位,透過本月份的政策加持及促銷方案,讓價格較親民的國產車銷售遽增,抑制進口車市占率至37%,連帶提升我國汽車製造業成長動能。
2. 裕隆聯手新思 拓新利基
全球觸控IC龍頭新思國際(Synaptics)資深副總裁兼總經理偉歐文(Huibert Verhoeven)表示,正與各國一線車廠洽商,包括與裕隆旗下納智捷合作開發,將觸控及指紋整合晶片導入汽車中央螢幕控制系統及其他人機介面。
新思在個人電腦及智慧型手機導入觸控整合指紋晶片的全球市占率達三分之二,也是目前全球提供觸控及指紋和面板驅動IC三項技術整合領導廠商,因此成為各家車廠合作首選,此次將觸角延伸至車用半導體,開闢新利基。
新聞評析
資安問題層出不窮,從個人電腦到智慧車輛只要透過聯網就存在其風險,相關的安全系統及硬體開發市場順勢成為一片藍海,新思作為此領域頂尖的公司當然也抓緊此一機會,除了與國際大廠合作外,裕隆旗下的納智捷也是其夥伴之一,合作項目包含中央觸控屏及其他數位顯示控制介面,這也意味著納智傑對於資安科技的重視以及進軍國際的野心。
3. LED車頭燈 朝智慧安全駕駛功能發展
車用LED頭燈雖目前滲透率偏低,卻是LED業者欲積極導入的高獲利應用產品。因LED朝小型化發展下,於車頭燈設計更具彈性,其由過去講求照明功能,擴展至智慧型矩陣式照明、搭載攝影機及感測系統強化行車安全、做為車與車之間溝通橋樑、電動車節能目的而成為主要光源等,以上是LED光源有別於鹵素(Halogen)與高壓放電氣體(High Intensive Discharge, HID)燈最大差異處。
新聞評析
LED頭燈已有實際產品應用,因其成本較高多半配備於中高價位的車款上,其優勢在於體積較小、壽命較長,而發展至今的LED車燈技術也開始朝向智慧安全駕駛設計,多顆LED以矩陣的方式排列,加上感測器與攝像模組達成每一顆LED能有亮、暗的作動,讓光束能夠自動辨識照明範圍,避免不必要的光源造成路人或對向車的困擾,在需要加強遠光燈源的環境及彎道時也能夠自動開啟及轉向,對於行車安全有莫大的幫助。
4. 為走出排氣造假醜聞 福斯2025年將推30款電動車
福斯(Volkswagen)將全力開發電動車以求早日擺脫廢氣排放造假醜聞的負面影響。福斯執行長Matthias Mueller表示,福斯的目標是到2025年之前推出至少30款電動車,福斯內部更估計其電動車年銷量可達200萬~300萬輛,在其整體車型佔比可由目前的1%提高到近25%。
新聞評析
自福斯汽車爆出排氣造假事件後,公司形象及市占大受打擊,為了挽回客戶的信任,福斯執行長Matthias Mueller表示將開發電動車與發展汽車共乘作為新的經營方向。
另外受到各國車廠對於電動車發展進度超前影響,德國政府對於電動車事業決定大力支持,也提撥10億歐元作為民眾購車或車廠建置充電站補助金,間接讓福斯集團對於發展電動車的決心更為堅定。
5. 車廠大力推銷 氫燃料電池車再度受到關注
氫燃料電池車近來成為焦點,柏林電動汽車展豐田汽車(Toyota Motor)和戴姆勒(Daimler)以氫燃料電池車為主題,南韓現代汽車(Hyundai Motor)也參與倫敦燈光藝術節,宣傳自家的氫燃料電池車。
另外Toyota和九州大學正合作研發利用來自福島的再生能源製作氫的方法,透過氫驅動堆高機和冷氣等設備,希望在2020年之前在Mirai汽車製造廠採用這項技術。
新聞評析
氫燃料電池車與電動車皆為環保議題下的當紅主角,為了展現比一般電動車更佳的優勢,車廠以氫能源燃料電池車作為主題參與展出,現代汽車甚至標榜只需3分鐘即可補滿氫燃料。
當前推廣氫燃料電池車最大的問題是加氫站不足與建置成本較高,若有政府在背後支持才會有普及化的可能;另外與技術較純熟的一般電動車相比,氫燃料電池車多出的氫氣儲存裝置與轉換能源系統,可能提高後續保養花費甚至反映在售價上,如何將零件模組化降低維護成本及提高民眾的接受度,都牽動著氫燃料電池車的未來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