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文章
車輛中心自動停車技術發展歷程
車輛中心 研究發展處 柯明寬/李明鴻/陳俊雄
對於都會區城市發展而言,越來越狹窄的停車空間總讓新手駕駛望之卻步,因此在「自動停車輔助系統」技術的不斷推陳出新下,終於能給駕駛人更多停車功能的協助,可以穩當停好車輛。
TOYOTA最早於2003年實現於「Prius」車款,其系統主要是駕駛者透過影像選定停車位,交由系統執行方向盤轉向控制,駕駛者負責控制煞車與排檔,進而將車輛停進停車格;2008年Valeo於Volkswagen車款,透過超音波感知器進行停車空間偵測與定位,大幅改善停車時間與縮短時間於50秒內停妥,此自動停車輔助系統亦被Bosch實現於Mercedes Benz車款上。
近年來,電動輔助轉向系統(Electric Power Steering, EPS)大量應用於低階車款,加上超音波倒車雷達本就屬於標準配備,系統開發商將自動停車演算法導入雷達控制器,順勢將自動停車系統導入低階國民車款,如focus、kuga等,至此,自動停車系統再也不是高階車款專屬的備配。
車輛中心(ARTC)於2007年開始建立自動停車相關技術,由最基本的影像式倒車軌跡線,建立車輛移動軌跡模型,隔年發展出平行停車輔助系統,透過影像提示駕駛者轉動方向盤的時間點,2010年發展第一代自動停車系統,透過影像、超音波定位更精準偵測停車空間,可停空間約車身長度的1.28倍。
2010年至2015年,ARTC導入CMMI與ISO26262後,除不斷精進自動停車系統技術外,更著手將自動停車系統的可靠度與規格大幅提升,並發展Model-Based為基礎的第二代自動停車系統,系統模組如圖1所示,透過超音波可精準偵測停車空間,系統所需停車空間僅約車身長度加80cm,其功能更加入倒車入庫與自動駛出停車格等功能;因導入Model-Based於自動停車系統中,車廠可透過模擬軟體了解其效能,能快速導入不同車型,如圖2與圖3所示。
![]() |
圖1. 自動停車模組示意圖 |
![]() |
圖2. 自動停車Model-Based與系統模擬 |
![]() |
圖3. 自動停車實車驗證 |
ARTC將自動停車技術於2010年技術移轉至徽昌電子(現為輝創電子) ,2015年技術移轉至新上富電子,2016年技術移轉至帷享科技,未來ARTC將更致力於自動停車技術的精進,協助台灣車電系統廠商大幅提升競爭力、積極進入國際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