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文章

燃料電池車世代來臨,國際車廠結盟加速發展

2016 / 04 / 19

 車輛中心 產業發展處 張凱喬

燃料電池是近年備受矚目的能源技術,具有零污染與高效率的優點(燃料電池利用化學反應直接產生電能,燃油引擎則需要透過燃燒產生動能)。2014年底,Toyota發表了全球首款量產燃料電池車Mirai,高達500公里的續航力與媲美引擎車輛的效能吸引全球目光,使得燃料電池車成為熱門討論話題, 2016年台灣台北國際車展上亮相的Mercedes-Benz F015自動駕駛概念車,即是採用燃料電池為動力來源。

全球三款燃料電池車進入消費市場
事實上,自燃料電池技術發展以來,一直努力應用於車輛動力上,但是由於早期技術不夠成熟且成本過高,無法導入市場,至今日燃料電池車藉由技術的精進與革新終能問世。2016年全球已有三款燃料電池車可供消費者購買或租賃,分別為Toyota Mirai、Honda FCX Clarity及Hyundai Tucson Fuel Cell,其詳細規格如表1。

表1 三款燃料電池車規格
資料來源:各車廠資料、車輛中心整理

不落人後,其它國際車廠也有市場導入計劃
眼看Toyota、Honda及Hyundai陸續將燃料電池車推入市場,其它國際車廠如Ford、BMW及Daimler除了持續於車展推出燃料電池概念車之外,同樣也都有量產燃料電池車的計劃,如下圖所示。

圖. 各大車廠導入燃料電池車期程
資料來源:Frost&Sullivan、車輛中心整理

另外,為加速燃料電池車開發,各大車廠也透過技術結盟共享研發成果,如Toyota與BMW於2012六月簽訂合作備忘錄,合作開發燃料電池車相關技術 (包含燃料電池堆、電池系統、馬達及氫氣儲存等),預計於2018年前發表新款燃料電池車;Daimler、Nissan及Ford透過對等投資的方式投入燃料電池車技術(主要為燃料電池堆技術),預計於2017年推出燃料電池車;Honda則與GM在燃料電池系統及儲存技術上進行對等投資,表2為各大車廠之策略聯盟組成。

表2各大車廠之策略聯盟組成
資料來源:Frost&Sullivan、車輛中心整理

國際車廠推出燃料電池車供一般大眾使用,代表燃料電池車已經技術成熟且穩定,現各大車廠積極投入燃料電池車的研發,期能逐漸降低其成本,讓消費者在潔能車輛有更多的選擇。

訂閱電子報

「填妥下列資料,即可完成訂閱電子報手續」

ARTC行動辦公室

提供同仁各項作業系統之快速連結服務

SSL VPN服務 WEB Mail服務
親愛的朋友,歡迎您蒞臨「財團法人車輛研究測試中心」網站(以下簡稱本網站),您在本網站活動的個人隱私權,本網站絕對尊重並予以保護。為了幫助您瞭解本網站如何蒐集、應用及保護您所提供的個人資訊,請您閱讀下列說明:關於適用範圍

本網站為提供安全、可用與完整之資訊服務,並符合相關法令之要求,訂定本政策。 以下的政策,適用於您在本網站活動時,有關個人資料的蒐集、運用與保護,但不適用於本網站所連結之其它網站。凡經由本網站連結之其它網站,均有其專屬之隱私權保護與資訊安全政策,概與本網站無關,本網站亦不負任何連帶責任。當您在這些網站時,關於個人資料的保護,適用各該網站的隱私權政策。

關於個人資料之蒐集與運用
一、 單純在本網站的瀏覽及檔案下載行為,本網站並不會蒐集任何有關個人的身分資料。利用本網站所提供的各項線上服務,需申請人提供個人資料時,各承辦單位會依案件辦理需要請您提供姓名、聯絡電話、電子郵件信箱、通訊住址等個人最新、最真實之資料。如提供任何錯誤或不實資料,則本網站有權拒絕您使用本網站之服務。
二、 本網站會記錄使用者上站的IP位址、上網時間以及在網站內所瀏覽的網頁等資料,這些資料係供本網站管理網站流量和網路行為調查進行總量分析,以利於提昇本網站的服務品質,且本網站僅對全體使用者行為總和進行分析,並不會對個別使用者進行分析。
三、 本中心除公務性電子郵件回函及您所註冊訂閱的電子報外,不主動寄送任何電子郵件。若您收到偽造本網站寄送的廣告或垃圾郵件,請諒解此部分並非本網站所能控制範圍,也無法負擔任何責任。
四、 本網站所收集的個人資料將依「個人資料保護法」及相關法律規定處理。本網站絕不會任意出售、交換、或出租任何您的個人資料給其他團體、個人或私人企業。但有下列情形者除外:
1. 配合司法單位的調查。2. 配合相關職權機關依職務需要之調查或使用。3. 基於善意相信揭露為法律需要,或為維護和改進網站服務而用於管理。

關於隱私權保護之諮詢與救濟
如果您對於以上條款有任何疑問或意見,歡迎來信與我們連絡。

關於網站安全機制
一、 基於對本網站主機安全之維護,本網站已建置網路安全機制,不定期進行弱點掃描與系統漏洞修補。本網站也裝置網路記錄分析系統,對於不明企圖與入侵將被記錄,對於破壞行為或企圖進入伺服主機的異常行為,將進行呈報與攔阻,並通報警政單位。 二、 任何危害本網站資訊安全之行為人,視情節輕重追究其民事、刑事及行政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