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文章

如何處理電動車碰撞事故

2014 / 04 / 16

車輛中心 技術服務處 黃興閎

車輛中心(ARTC)為引進國外技術,在經濟部技術處指導下,近年與美國自動機工程協會(SAE)合作,邀請國外專家來台,傳授國內電動車種子工程師電動車驗證技術,培育國內電動車專業人才。2013年特別邀請前GM院士Mukul Verma博士來台,針對產業及ARTC種子工程師舉辦電動車碰撞安全等技術workshop;另為產業、法人及消防人員等舉辦共3個場次電動車碰撞安全研討會,有效建立國內電動車碰撞事故之正確因應作法,本文摘錄電動車碰撞事故處理之相關訊息,以下為讀者做重點整理介紹。

電動車輛曾經在20世紀初大行其道,但隨著內燃機車輛的發展,其使用效率遠遠超過電動車輛,造成電動車未能持續發展廣泛使用。2000年後因為電池技術的進展及綠能科技的需求,電動車輛才又逐漸嶄露頭角,現在油電混合車和純電動車已經是路上常見的車種了。然而上了路難免會遇上碰撞事故,到底電動車發生碰撞時,會不會觸電?會不會爆炸?會不會燃燒?這是每個人心中的疑問,首當其衝的就是遇上事故的當事人,以及第一線的救援人員。

內燃機與電動車輛事故最大的差別在於觸電風險,對於人體而言,50 V電壓將產生100 mA的電流,就可能造成致命的傷害風險(如圖1)。現行電動車驅動電壓為150~400 V,若直接遭受此高電壓的電擊,將有嚴重傷害的風險,因此電動車出廠時須對車輛的電氣安全嚴加把關,包含正常使用與事故發生之狀況。

圖1 感電電流對人體的影響

首先從了解第一線救援人員的任務開始,簡單的說,第一線救援是和時間賽跑的工作,需在最短的時間將傷者送到醫院救治,這個黃金時間約為事故發生後的60分鐘內。由於救援人員親身接觸車體和傷者,必須先考量自身安全再進行施救,因此事故現場的環境、車體、人員等評估流程是非常重要的。

其實,一般內燃機車輛和電動車輛的事故狀況是大同小異的,有充分的學習和理解才不致過於恐懼。電動車可能的危害有觸電、電池爆炸、電池高熱起火、電池液洩漏等,救援人員必須有個人防護設備(絕緣、防火、耐蝕)與斷電機制等特殊對策,而辨別事故車是否為電動車輛,當為第一要務。

美國消防協會(NFPA, National Fire Protection Association)發展出電動車的救援處理流程如下:
1.現場評估(Size up):評估事故現場是否有額外風險,如掉落電線、易燃物及交通動線等。
2.車輛識別(Identify):辨別事故車輛是否為電動車,除了用廠牌和車型來判斷外,通常電動或混合動力車輛在車身上皆具備特殊標誌,可加強識別。

圖2 電動車車身標誌(來源:網路)

3.固定車輛(Immobilize):以放置輪擋等方式固定車輛,使車輛無法移動。另電動車不似內燃機有怠速運轉,難以辨別驅動馬達是否在運作狀態,需注意避免由前後方接近車體
4.關閉電源(Disable):將車輛電源關閉,鑰匙移除,依據車輛製造商手冊關閉高電壓電源。

圖3 電動車驅動電源緊急關閉開關(來源:網路)

完成上述程序後,確認可避免車內乘員、救援人員或事故現場其他人員發生額外傷害風險時,方可執行車內乘員的救援工作。

電動車事故最令人畏懼的莫過於火災,尤其美國暢銷電動車Tesla Model S曾發生過多起火災事故,雖未造成人員傷亡,但已讓人質疑電動車的安全性。以事故救援的角度而言,由車輛碰撞事故所造成的火災比率相對較低,但卻較受媒體或民眾的關注,因此對火災的疑慮和恐懼就增加。根據NFPA的建議,電動車火災與一般的車輛火災相同,皆以大量的水進行撲滅和熱量消散,這是經過驗證的有效處理方式,謹慎面對電動車的事故是必要的,毋需過於恐懼。

電動車對我們而言是一項新科技,一般大眾並未有太深入的認識與了解,這也是對其安全性有所疑慮或恐懼的主要原因。事實上,從零組件到整車,電動車同樣需依循各項繁複的標準與法規進行開發與生產,每一項都是為了保障車輛的安全性,在專業人員投入更多資源提升安全性的同時,政府也需加強各項配套的安全教育,第一線的消防與救援人員即是關鍵對象,此外也需提供民眾更多相關的電動車知識,如此,消費者才能享有真正的潔能安全駕駛。

 

訂閱電子報

「填妥下列資料,即可完成訂閱電子報手續」

ARTC行動辦公室

提供同仁各項作業系統之快速連結服務

SSL VPN服務 WEB Mail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