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文章

自動駕駛車廠商發展動態

2014 / 01 / 15

車輛中心 產業發展處 陳柏豪

汽車駕駛過程中,常因氣候環境影響駕駛人判斷或駕駛本身不良習慣等因素造成車禍,為降低行車危險,車廠無不投入大量資源進行研究開發,如安全帶等被動安全系統,車道偏移系統等主動安全系統。而近年成為發展重要項目之一的自動駕駛車,即整合了多種主、被動安全系統,Google、GM、Nissan與Volvo等皆投入研發,期能降低事故率,提供更安全的行車環境。

Google挾『地圖資訊』與『程式語言』優勢發展,擬於2018年上市
Google 2010年對外宣佈於加州進行自動駕駛車測試,透過照相機、雷達感應器和雷射測距機監測交通狀況,並藉由詳細地圖進行道路導航;2012年5月,Google自動駕駛車累積測試里程數已達48萬公里,成為全球第一家獲得自動駕駛車車牌的廠商;2014年1月Google於CES展上,進而宣佈與整車廠共同成立開放汽車聯盟(Open Automotive Alliance;OAA),加速自動駕駛車的發展。

資料來源: Google、Digitimes、日經技術在線,ARTC整理 (2013/10)

圖、Google自動駕駛車發展歷程

Google屬ICT廠商,與傳統車廠製造商有極大差異,然Google發展自動駕駛車卻隱藏了極遠大的策略意涵:第一,2007年Google與多家手機廠成立開放手機聯盟,主導Android行動作業系統的發展模式,2014年1月於CES成立開放汽車聯盟,意即希望複製過去經驗,將Android平台帶到汽車應用上,進一步改變並主導發展;第二,Google本身擁有深厚程式語言設計能力,透過併購新興公司增加機器人程式語言經驗,使如同「帶車輪的機器人」的自動駕駛車,溝通將可更加順暢;第三,自動駕駛車需將偵測的資訊回傳,並與圖資系統進行比對分析,以持續修正行進路徑,相較於一般車廠,Google發展地圖資料庫許久,「Google Map」更是許多人不可或缺的應用服務之一,成為Google發展自動駕駛車一大優勢。
Google也明瞭自身不足,與Continental與IBM合作打造自動駕駛系統,力拼於4年內與美國車廠合作,成功將自動駕駛技術商品化,面對這位科技巨人Google破壞式創新的進擊,傳統領導車廠無不上緊發條以鞏固其發展主導權。

汽車製造廠不甘落後,發佈上市時間表極力發展
為不讓Google專美於前,GM、Mercedes-Benz、Nissan與Volvo相繼對外宣佈自動駕駛車商品化時間表。
GM於2013年研發切換半自動與全自動駕駛系統,透過先進感應器、雷達、GPS與攝影機等達成自動駕駛,預計2017年以Cadillac品牌,推出限定高速公路行駛的自動駕駛汽車。Mercedes-Benz在 2013年展示配備自動駕駛技術的S級旗艦車型,藉由雷達、紅外線和光學感應器進行跟蹤車道標記和前車,可於都市內低速或高速公路上進行高速自動駕駛,規劃最快於2017年隨S-Class改款升級時提供全自動駕駛的選項。

資料來源:  ARTC整理 (2014/1)

圖、傳統整車廠自動駕駛車發展歷程

Nissan於「CEATEC JAPAN 2013」演示自動駕駛車運作,透過車上配備單眼攝影鏡頭、雷射雷達和行駛範圍內的地圖數據等,可準確推斷當前的所在地與周圍行駛環境;Nissan亦為第一家獲日本首張自動駕駛車測試上路牌照的車廠,規劃2020年將自動駕駛車商品化。
Volvo於2012年5月順利完成SARTRE自動駕駛實驗,S60、V60和XC60三台車,透過Ricardo自動控制技術進行跟Volvo貨卡車行進;2014年Volvo進一步展開「Drive Me」自動駕駛計畫,希望將自動駕駛帶入車潮中,與人群互動,測試自動駕駛的安全性,期能於2017年達成100輛自動駕駛車輛運行計畫。

半自動駕駛系統百家爭鳴,全自動駕駛系統未來可期
在各大廠商投入全力發展下,自動駕駛系統已不再是電影裡的夢幻場景,而是指日可待的真實景象。依美國高速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NHTSA)定義(註一),目前各廠商發展自動駕駛車處於「Level 2」與「Level 3」(階段間,如Google自動駕駛車處於Level 3。
未來幾年內,屬於Level 2的半自動駕駛系統,將如雨後春筍般出現,裝備於高級房車上;如Volvo預計2014年推「塞車助手」(Traffic Jam Assistance),於30英里時速以下可設定自動導航駕駛,Toyota則預計於2015年將「高速公路自動駕駛系統」(Automated Highway Driving Assist,AHDA)進行量產,透過低速、高速設定自動駕駛,可減輕駕駛人負擔、降低事故率發生。

 

訂閱電子報

「填妥下列資料,即可完成訂閱電子報手續」

ARTC行動辦公室

提供同仁各項作業系統之快速連結服務

SSL VPN服務 WEB Mail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