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文章
新技術推廣與應用的前哨站 清運車電動化運行效益評估介紹
車輛中心 綠能車輛發展處 陳俊豪
根據環保署統計,全台灣約有4,000多輛密封壓縮式垃圾清運車,每天穿越大街小巷清運垃圾,可是當清運車到來,除垃圾壓縮的味道外,還伴隨著柴油引擎提速所產生的擾人噪音與大量黑煙廢氣,總讓人屏息卻步。。
近幾年,由於科技的進步以及民眾對生活品質的重視,有許多節能技術不斷被提出,並且應用於垃圾清運車上。然而在新技術應用與導入初期,因購置成本高於現行清運車,故難以在短時間內大規模的汰換既有車輛;另一方面,為驗證新節能技術清運車之垃圾清運效果,會先以示範運行方式,在固定區域、固定條件下,投入實際環境進行垃圾清運,並於此期間透過車輛運行資訊的收集以及使用者意見回饋,進一步確認節能技術可行性,以及為未來大量推廣制定策略方針。
示範運行效益評估,在運行前必須先做縝密的規劃,流程如圖所示,說明如下:
1.根據不同的車輛類型或者分析評估的方針,來決定運行的方式以及資料收集的內容,例如電動壓縮清運車,即使車輛熄火依舊可以使用電動馬達進行垃圾壓縮,以零怠速達到零碳排放及低噪音的效益,故適合導入在多定點收運的清運路線,更能發揮最大的節能減碳效果。
2.資料收集部分,可依照技術與分析內容作規劃,例如電動壓縮清運車之電能資訊,可透過CAN協定之車載網路介接車載通訊單元(OBU;On Board Unit),將收集之資訊進行儲存或回傳。
3.累積的車輛運行資料,在分析前必須先進行資料處理,剔除錯誤或者不合理資料,避免干擾分析結果,再將資料依據評估的方法與參數進行運算,將運行資料數據化。
4.在車輛正式運行後,效益分析的模型可再搭配實地觀察以及使用者訪談意見作為依據,進行效益分析,最後產出運行報告。
![]() |
圖、示範運行效益評估流程 |
環保署於民國101年(西元2012年)開始透過「101、102年度推動節能減碳垃圾車及示範運行計畫」,藉由新購與改裝三輛電動壓縮清運車,於實際清運路線運行,驗證未來大量推廣之可行性,目前已於今年7月開始投入新北市、台中市、台南市垃圾清運的行列,做為最新的環保尖兵,而車輛中心憑藉在工業局智慧電動車先導運行案所累積電動車輛分析經驗與技術,負責此三部車輛運行資料收集與分析,將在車輛運行結束後,提供主管機關運行效益評估報告,以做為未來政策推動與決策之重要參考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