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文章

儀表板碰撞安全CAE分析簡介

2012 / 11 / 14

車輛研究測試中心 技術服務處 工程分析中心 蔡起源

隨著生活品味的提升,車內儀表板已不再方方正正,取而代之的是線條流暢的外觀;另外,為了強化車輛的電子產品功能與乘客的娛樂需求,儀表板上也多了許多電子配備,如GPS或DVD影音系統等。當車輛發生正面碰撞或緊急煞車時,這些儀表板上的裝置都有可能增加乘客受傷的風險。雖然一般車輛都已有安全帶或空氣囊保護乘客,但若前座乘客未繫安全帶或未正確使用安全帶或坐姿不良時,乘客的頭部仍有可能與儀表板發生碰撞。為使傷害降到最低,各國大都已訂定相關規範保障乘員安全,如台灣CNS 14128、大陸GB 11552-2009、歐盟ECER21及美國FMVSS 201等等。

以歐盟ECE R21為例,前座乘客頭部可能與儀表板撞擊的區域如圖1所示。以一個可在736~840 mm範圍內調整頭部模型(直徑165 mm,重6.8 kg)頂端與關節鉸接點間尺寸之裝置,將該裝置的關節鉸接點置於座椅R點至R點向前127 mm與向上19 mm之範圍內,在前述2項調整範圍內,所有頭部模型與儀表板表面可能接觸的點皆為撞擊點。頭部模型撞擊儀表板之速度應為24.1 km/h,但若撞擊點在安全氣囊上方則為19.3 km/h,撞擊的方向則應與圖1頭部模型接觸儀表板的軌跡切線方向一致。碰撞後頭部模型的加速度不可連續3 ms(毫秒)超過80g。由於撞擊點甚多,儀表板設計開發時,通常會選擇下列較重要的撞擊點進行確認:
  ● 儀表板表面的堅硬結構點,如DVD影音設備上的旋鈕、DVD螢幕、冷氣出風口或其他凸點。
  ● 儀表板內部有堅硬結構且與頭部模型有可能碰撞的點。
  ● 撞擊後儀表板可能發生斷裂或破裂的點。

圖1.撞擊點選擇示意圖(側視)


該如何設計儀表板的頭部模型碰撞性能以符合規範要求呢?除了設計並試作出雛型進行實測外,運用電腦輔助工程分析(CAE,Computer Aided Engineering)的電腦模擬技術,將儀表板與頭部模型之形狀、尺寸、材料性質、質量及衝擊速度等設計資料,輸入電腦建立數值分析模型,再以結構衝擊分析軟體,即可計算出儀表板的動態變形、應力及頭部模型的加速度反應曲線等數據資料,並以動畫方式呈現出來,使設計者可以很容易地掌握各種設計條件變動的各撞擊點分析結果。

圖2 頭部模型碰撞儀表板之CAE分析結果
圖3 頭部模型碰撞儀表板之加速度曲線

圖2為以一個儀表板設計簡例,依ECE R21碰撞條件並選擇某一撞擊點之CAE分析結果,透過分析之後處理動畫顯示,可細部觀察儀表板之受力及變形狀況。圖3為頭部模型碰撞儀表板之加速度反應曲線,由圖可知,頭部模型加速度皆未超過80 g,可滿足規範要求。

如何能找到可以滿足所有撞擊點加速度反應的儀表板設計呢?透過CAE模擬方式,可以快速改變各種儀表板設計參數及各個撞擊點進行分析,不但可減少許多設計、試作與測試試誤的時間與成本,還可以幫忙找出對前座乘員更有安全保障的設計哦!

若需要進一步瞭解相關內容細節,歡迎洽詢車輛中心  技術服務處  工程分析中心 蔡起源

電話:04-7811222分機3319  e-mail:chiyuan@artc.org.tw

訂閱電子報

「填妥下列資料,即可完成訂閱電子報手續」

ARTC行動辦公室

提供同仁各項作業系統之快速連結服務

SSL VPN服務 WEB Mail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