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文章

電動車法規現況

2012 / 07 / 12

車輛研究測試中心 技術服務處 測試技術推動專案 黃琮文

近年來為了環保議題,產業的發展都以「節能減碳」為優先考量;全球車輛業目前最積極的對應方式,就是發展具備實用性質的電動車;日本Mitsubishi及Nissan在2010年也分別推出正式量產版的i-MiEV與Leaf純電動車,提供一般消費者以租賃或購買的方式擁有,預計未來將有更多的電動車款陸續在市場上銷售。

目前可掛牌上路的車輛,都須通過各種的法規認證,以確保車輛使用時的安全性、功能性,以及污染耗能程度均達到必要的水準;電動車以高功率馬達及電池作為行駛的動力源,一款電動車要可以掛牌上路到底須通過那些認證?和傳統車輛比較下又有那些不同的法規認證呢?

國內目前對於車輛的法規認證有四項領域:安全、噪音、排氣污染及油耗;市場上所銷售的每種車型都須通過這四項領域的法規測試,並分別取得各領域的合格證後,才可在監理單位掛牌上路;「安全」領域的法規認證為交通部所管理,包括有整車、零組件及特定車種的各種安全規範;「噪音」及「排氣污染」為環保署負責管理;「油耗」則為能源局所負責;請參考下圖。

圖1.國內目前車輛法規認證

電動車因為同樣屬於道路車輛,所以亦須符合一般車輛的標準,而針對電動車的電力特性,在安全規範上當然會隨之而有所差異;因電動車並沒有內燃機引擎,現今在「噪音」、「排氣污染」及「油耗」部份,是無需測試的,但須以函文向主管機關佐證報備。

電動車所需相關法規認證如下表:

表1.國內車輛及電動車認證法規

在「安全」領域和電動車最直接相關的認證當屬整車測試的項目,主要包括有外觀尺度規格、實車碰撞、整車燈光安裝、動態煞車…等,然而,因應電動車上配備了高壓電氣系統,交通部亦參考ECE R100而擬訂並公告了「電動汽車之電氣安全規範」,內容大致為觸電防護、操作功能及儲能裝置(電池)等的安全要求;另外在原有的實車碰撞測試規範中,也增加了針對電動車碰撞測試後,電氣系統的安全要求與標準,如撞擊後對於高電壓系統的觸電防護、電池液洩露及可充電儲能系統(RESS,例如電池)安裝固定等安全要求;其它在「動態煞車」與「電磁相容性(EMC)」等安全法規上,也都有針對電動車輛的特性而有所增修內容(詳細內容可參考交通部公告最新之「車輛安全檢測基準」)。

由於純電動車輛並不會直接消耗油料,所以美國能源局(DOE)以「能量」消耗(Energy consumption)的方式測試電動車的「等效油耗」(Gasoline Equivalent),將電動車以相同於燃油車輛的駕駛型態(Driving pattern)進行測試並紀錄能量消耗,再以1加侖燃油等於33.7 kWh的換算式,換算出電動車的「等效油耗」;而標示的方式就以「MPGe」(Miles Per Gallon equivalent)讓一般民眾可以和傳統車輛的油耗作比較;例如Nissan Leaf電動車在美國DOE的油耗標示就為「市區:106 MPGe」、「高速公路:92 MPGe」、「綜合:99 MPGe」,而約同等級的Nissan Versa汽油車就為「綜合:33 MPG」。

圖2. 美國DOE等效油耗標示 (來源:DOE網站)

電動車由於採用馬達驅動,所以低速時幾乎靜寂無聲,待達到大約30~40 km/h以上才會發出因輪胎滾動所產生的聲音,這種特性對於行人將是一種危險,無法獲得車輛接近的警示;Nissan為Leaf裝置了VSP (Vehicle Sound for Pedestrians),使電動車在25~30 km/h以下時會主動發出600~2.5k Hz的連續音效,藉以警示周遭的人車,然而目前對於此項裝置尚無正式公告的法規與標準,大部份仍屬研究中的草案或計畫。美國的SAE與歐洲的ECE組織都已開始研究擬訂VSP法規與標準的內容,SAE將建立J2889的標準,用以規範低速時車輛音效的量測,同時美國的NHTSA(國家高速公路安全局)也預計於2014年公告相關的規定與要求;目前ECE噪音工作小組 (GRB)也正在積極的研究「車輛近接音效系統(Approaching Vehicle Audible System)」的規範中。
 

訂閱電子報

「填妥下列資料,即可完成訂閱電子報手續」

ARTC行動辦公室

提供同仁各項作業系統之快速連結服務

SSL VPN服務 WEB Mail服務
親愛的朋友,歡迎您蒞臨「財團法人車輛研究測試中心」網站(以下簡稱本網站),您在本網站活動的個人隱私權,本網站絕對尊重並予以保護。為了幫助您瞭解本網站如何蒐集、應用及保護您所提供的個人資訊,請您閱讀下列說明:關於適用範圍

本網站為提供安全、可用與完整之資訊服務,並符合相關法令之要求,訂定本政策。 以下的政策,適用於您在本網站活動時,有關個人資料的蒐集、運用與保護,但不適用於本網站所連結之其它網站。凡經由本網站連結之其它網站,均有其專屬之隱私權保護與資訊安全政策,概與本網站無關,本網站亦不負任何連帶責任。當您在這些網站時,關於個人資料的保護,適用各該網站的隱私權政策。

關於個人資料之蒐集與運用
一、 單純在本網站的瀏覽及檔案下載行為,本網站並不會蒐集任何有關個人的身分資料。利用本網站所提供的各項線上服務,需申請人提供個人資料時,各承辦單位會依案件辦理需要請您提供姓名、聯絡電話、電子郵件信箱、通訊住址等個人最新、最真實之資料。如提供任何錯誤或不實資料,則本網站有權拒絕您使用本網站之服務。
二、 本網站會記錄使用者上站的IP位址、上網時間以及在網站內所瀏覽的網頁等資料,這些資料係供本網站管理網站流量和網路行為調查進行總量分析,以利於提昇本網站的服務品質,且本網站僅對全體使用者行為總和進行分析,並不會對個別使用者進行分析。
三、 本中心除公務性電子郵件回函及您所註冊訂閱的電子報外,不主動寄送任何電子郵件。若您收到偽造本網站寄送的廣告或垃圾郵件,請諒解此部分並非本網站所能控制範圍,也無法負擔任何責任。
四、 本網站所收集的個人資料將依「個人資料保護法」及相關法律規定處理。本網站絕不會任意出售、交換、或出租任何您的個人資料給其他團體、個人或私人企業。但有下列情形者除外:
1. 配合司法單位的調查。2. 配合相關職權機關依職務需要之調查或使用。3. 基於善意相信揭露為法律需要,或為維護和改進網站服務而用於管理。

關於隱私權保護之諮詢與救濟
如果您對於以上條款有任何疑問或意見,歡迎來信與我們連絡。

關於網站安全機制
一、 基於對本網站主機安全之維護,本網站已建置網路安全機制,不定期進行弱點掃描與系統漏洞修補。本網站也裝置網路記錄分析系統,對於不明企圖與入侵將被記錄,對於破壞行為或企圖進入伺服主機的異常行為,將進行呈報與攔阻,並通報警政單位。 二、 任何危害本網站資訊安全之行為人,視情節輕重追究其民事、刑事及行政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