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文章
2011年台灣電動車產業發展現況
車輛研究測試中心 國際合作部 黃樑傑,張貴祺 整理
2011年,台灣電動車產業在政府政策支持與民間企業投入下,取得長足進步。目前電動車整車已有八款通過安審檢驗,累計共48輛成功掛牌上路,產業鏈質量在政策與聯盟機制引領下,也更趨於完善,關鍵零件也有不少產品成功打入國際車廠供應鏈。截至2011年9月底,台灣電動車產值已經達到40億元。
台灣電動車整車實力大放光彩
在整車方面,今年本土已有5家廠商發表新款電動車,分別是納智捷、華德動能、皆盈綠動能、必翔電動車與酷比汽車,電動車車型從雙人小車到電動巴士都有,其續航力與極速都與國際品牌日產所推出的leaf並駕齊驅,展現出台灣電動車全方面的製造能量。
各個車廠在示範運行實績也有重大進展,納智捷MPV EV+、SUV EV+與CEO EV+3輛純電動車正式登陸杭州,交由當地公務機關作為電動車示範運行使用;華德動能交換式電池系統電動巴士也於今年5月在台灣正式上路;必翔也將於今年年底進軍歐洲市場,在在都顯示出台灣驚艷的電動車整車技術。
![]() |
資料整理:ARTC整理 |
國內電動車產業鏈出現三大重要發展
1.國內廠商積極切入充電站領域,補齊台灣電動車供應鏈缺口
在電動車先導運行商機催促下,裕隆電能、台達電及光寶科,都有搭配整車廠發展相對應充電設備,光寶科與台達電鎖定電動車充電設備市場,先後取得日產公司認證,台達電更是通過日本CHAdeMO認證,可望吸引日系大廠如Nissan與Toyota等大廠來台共同參與電動車先導運行計畫,促使台灣電動車產業多元化發展。另外,台達電也將於年底在ARTC完成台灣第一座全規格電動車充電站,作為電動車先導運行實驗應用。
![]() |
資料來源:IEK,車輛中心整理 圖:台灣電動車產業供應鏈 |
2.電動車聯盟成果發酵,整體產業鍊結更為緊密
國內電動車廠商為了加速供應鏈上下游整合,紛紛自主或在政府協助下成立了聯盟,為台灣電動車產業奠定了發展基礎。台灣電動車聯盟共計五個,分別是台灣車輛研發聯盟、高安全性鋰電池聯盟、電動車營運與電能補充技術聯盟、電動車先進動力系統研發聯盟與電動車底盤產業研發聯盟。
在聯盟成立後,廠商由個別的單打獨鬥轉為團隊戰,共同合作開發各種不同電動車關鍵零件,至今已經初步獲得成果。以電動車先進動力系統研發聯盟為例,聯盟廠商如富田、利佳與國淵,共同致力於開發電動車動力系統,目前已經率先搭載於Tobe M’Car電動車上,未來可以預期,這些廠商可能合資成立單一企業,凝結各個廠商的專長與向心力,專門提供車廠各種不同的動力系統解決方案。藉由聯盟類似的合作模式,將加深台灣電動車產業上下游的合作關係。
3. 電動車關鍵零件廠商獲得重大突破
2011年,台灣有許多電動車廠商取得重要訂單,馬達廠商如東元與日本SIM-Drive共同設計生產輪轂馬達、富田設立電動車馬達工廠;電池廠如鋰科、尚化與長園科技都有斬獲;充電站廠商如光寶科與台達電都獲得車廠認證,以下為國內焦點廠商發展概述。
表:國內電動車廠商發展現況 |
![]() |
Source: ARTC整理(2011) |
政府積極推廣電動車優惠政策
2011/1/28台灣立法院通過貨物稅條例,3年內購買完全以電能為動力的電動車輛並完成登記,可享免徵貨物稅優惠,也就是自2011年~2014年,台灣電動車購車享有減徵25%到30%不等的貨物稅,且電動車不分國產或進口,自用還是營業用,都享有同等免稅待遇。另外,「使用牌照稅法」於2011/5/24達成初步共識,如立法院三讀通過,地方政府可依據法源免徵電動車使用牌照稅。
表:電動小客車貨物稅額 |
![]() |
小結
2011年,是國內電動車快速發展的一年,從整車、供應鏈與政策,都有顯著進展。整車今年共計八款通過安審,可以正式上路;供應鏈在聯盟與廠商支持下,補齊了原有充電站的缺口,並加深廠商之間的合作關係;政府電動車推廣展現成效,先導運行計畫已經開始啟動,且頒布相關購車優惠,吸引更多廠商參與這盛大饗宴。
展望全球,目前各國電動車產業發展水準能與我國齊頭並進者,除了少數先進國家之外,可說是寥寥可數。台灣電動車廠商的深厚研發實力與產品技術,早已受到國際車廠青睞,包括美國GM Volt、Tesla、法國Micro Car與中國車廠,都是台灣廠商持續合作的夥伴。未來,台灣電動車產業若想做大做強,勢必得經由廠商間的密切合作關係,共同提升產品品質與技術,並經由國際車廠供應鏈走向全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