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文章

中國大陸新能源汽車政策推動現狀與挑戰

2011 / 09 / 14

車輛研究測試中心 國際合作部 /  鄭凱文

過去十五政策、十一五政策中透過「用市場換技術」策略來加速促使各產業汰換升級,的確成功創造中國大陸經濟、市場、技術各領域躍進式成長。如今則是因節能趨勢而發展的「節能與新能源汽車領域」成為市場新焦點,近年來由政策支持下大力推動,無非是希望從節能與新能源領域中,從此擺脫先進國家與國際大廠的牽制,如下圖,諸多動機下更催生官方喊出十二五政策,將大舉投入超過1000億人民幣全面性的發展電動車。

資料來源:ARTC整理
圖:中國大陸全力發展電動車背後動機

根據Markline與IIT等報告資料皆預測,2012年將會是電動車快速發展元年,導因於純電動車(BEV)與插電式油電混合車(PHEV)的量產。以下將從中國大陸政策、推動成果與面臨的挑戰,來探討中國大陸是否能如期實現對先進國家「彎道超車」的目標。

十二五規劃帶出新能源汽車戰略重要性
十二五規劃(2011~2015第12個五年規劃)中以七大戰略新興產業作為中國下一步經濟成長動力,其中節能環保、新能源汽車就佔了其中兩項,其重要性可見一斑。指導方針以工信部為首,公告十二五規劃中重要的電動車政策《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如下圖,總目標為2020年節能與新能源車保有量達500萬輛、油電混合車與電動車發展普及、車輛油耗達一定水準,希望透過新能源汽車將內地汽車產業徹底轉型,實際的做法預計將投入超過1000億人民幣資金,設立產業基地與電動車關鍵組件資源集中於培育2~3家大型骨幹企業。

工信部之後,由科技部領頭由技術面展開的《電動汽車科技發展“十二五”專項規劃》,規劃五大總體目標,分別為2015年新能源車保有量達100萬輛,電池成本降至2010年水平的一半,建立充電系統標準,擴展示範運行與佈建基礎設施;研發策略方向將專注於小型車與大型公交車相關技術為主。達成之手段將透過關鍵組件提升、整車及成技術與共通平台技術來支撐整體計畫,以達成目標。

十城千輛計畫示範運行計畫遍地開花
2009年底中國大陸推出第一個大規模示範運行計畫「十城千輛計畫」,規劃內的每個城市需推動超過千輛新能源車(BEV、PHEV或燃料電池車),預計至2013年間財政補貼6萬輛以上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目前更擴大達25個城市,並且開放6個城市得私人購買,如下圖。只要是通過工信部《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示範推廣應用工程推薦車型目錄》(下簡稱《目錄》)的新能源車輛皆可獲得混合動力車、純電動車最高5萬、6萬人民幣補助,另電動公車最高給予50萬人民幣補助。私人購車則最高給予6萬元人民幣補助,直到新能源車私人購買達5萬輛規模後逐年遞減。

截至2011年3月,工信部發布的《目錄》達20批,共計216輛節能與新能源汽車車型,從已發布的車種類型來看,純電動車型(133款)最多,燃料電池車型(9款)最少;此外開放的6個私人補貼城市中,透過國家補貼與當地政府加碼補助,如杭州、深圳、北京,純電動車最高可達12萬元補貼。

資料來源:ITIS、拓墣、ARTC整理
圖:25個受國家補貼城市、私人購車補助金額與可補助車種類型一覽

整車廠於中國大陸佈局積極,顯見市場潛力
國際大廠也對中國電動車未來潛力雀躍欲試,如通用發佈了「綠動未來」2011—2015發展規劃,目標增加燃油效率,此外將於2011年後期導入PHEV車款Volt,預計將是上海汽車工業最大規模環保節能計畫;BMW Mini E純電動車2011年於北京、深圳展開為期1年的示範運行,旗下i系列電動車i3與i8已公告概念車型,預計2013年導入市場;Toyota將於2012年於全球推出Prius PHEV,並將引進中國市場;Ford宣佈2013年Focus EV在大陸可望與全球同步上市;Honda規劃2012年引進hybrid車款;Nissan於7月底發布至2015年於中國投資的中期規劃,亦將於2012年將開始銷售東風日產的自主品牌“啟辰”的電動車;另,奧迪、三菱也積極規劃導入電動車。

資料來源:ARTC整理
圖:國外大廠於中國市場推動電動車輛時程規劃

結合國際大型活動,風光展現示範運行成果
回顧中國大陸電動車示範運行成果,2008北京奧運會展現了過去於新能源車的研發成果,進行奧運史上規模最大的電動車接駁服務,595輛節能與新能源車累計行駛371.4萬公里,載客441.7萬人次。
2010年上海世博會加大新能源車達1230輛作為接泊使用,其中純電動公車120輛、純電動場館車140輛、純電動觀光車130輛,其餘為燃料電池或混合動力車。2011年深圳世大運同樣有新能源汽車與充電設施投入應用。共達2011輛節能與新能源車種,佔世大運交通車總量50%以上。其中,混合動力公交車1370輛、純電動公交車279輛、純電動出租車300輛,其餘為燃料電池車種。目前建的31座公交充電站也已全部投入使用。
截至7月底為止「十城千輛」示範運行計畫批露了重大成果,據工信部指出,在25個城市推行新能源汽車試點1年以來,新能源汽車保有量已超過1萬輛,其中私人購買新能源車超過1千輛,建成充電站與換電站近100座,充電柱4,500多個,示範運行總里程超過3.3億公里。

資料來源:各城市規劃;ARTC整理
圖:十城千輛示範運行計畫目前執行成果

三大挑戰浮現,多項問題待解
然而看似卓越的推動成果背後卻逐漸浮現隱憂,首要在技術面上出現了問題:至今年7月為止,中國共發生了3起電動車自燃事件(發生於烏魯木齊、杭州、上海),經調查結果顯示電池與電控兩關鍵組件出了問題,反映出中國本土技術面的隱憂。

其次是政策面的挑戰:十二五規劃提出的政策方案至今仍處於草案階段,甚至無法確定主力應於混合動力車或是純電動車,中國大陸國務院總理溫家寶表示,新能源汽車的發展方向和最終目標仍待明確化,產生了幾個可能的錯誤,第一是無序發展,重複投入、重複建設;第二是條塊分割,科技資源分散,技術無法集中共享。

最後則是市場面的挑戰:中國大陸新能源車市場面臨的最大問題,在於目前示範運行成果僅止於「示範」目的,並無法持續深植應用於市場,出現“買車難、賣車難、用車難”三難困境:
買車難:據統計,上萬輛新能源車銷售成果有9成為企業或政府用車,真正私人購車僅佔1成,私人購車地點除杭州有眾泰純電動車外,其他城市無法直接買到電動車。
賣車難:於《目錄》的216輛新能源型僅有相當少數真正有生產,其實可供民眾選擇車輛並不多,原因在於,儘管有明確的政策補貼,車廠也很清楚電動汽車目前仍不符合中國大陸用車動輒400公里遠的距離的需求,此外價格仍難吸引消?者,導致業者不敢貿然投產。
用車難:充電站標準仍是基礎建設無法普及的重大原因,各大車廠分散各種不同規格,導致資源無法統一;充電站缺乏統一規劃情況下,消費者很容易遇到無法充電的情況,也使得充電站設置卻無人使用的資源浪費。

期待中國大陸電動車產業柳暗花明
中國大陸示範運行風光的背後,遇到的是技術仍然不足、政策不明確、電動車市場沒有出現等3個挑戰,其中就有包含供給(技術)與需求(市場)的根本問題,即便透過高額補貼仍不見成效,「彎道超車」恐有難度。
然而,對大陸以外的國家未嘗不是好事,台灣政府便積極的透過兩岸搭橋的機會,爭取可能帶來電動車商機。2011年8月,兩岸電動車搭橋會議簽署了4個MOU跨出了第一步:中國大陸方面希望借重台灣關鍵組件合作突破技術僵局;此外推動兩岸“可落實”的示範運行計畫建構電動車友善使用環境,突破市場僵局;最後再以政策支持手法來打造內地電動車市場無限商機,此種互利共生的關係若能成形,不僅打開台灣電動車市場,更將使得大陸電動車產業柳暗花明,再現光輝。
 

訂閱電子報

「填妥下列資料,即可完成訂閱電子報手續」

ARTC行動辦公室

提供同仁各項作業系統之快速連結服務

SSL VPN服務 WEB Mail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