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文章
2011/07重點產業新聞評析
車輛研究測試中心 國際合作部 / 黃樑傑 整理
重點要聞評析:
1.鬼月效應 7月新車賣破3.8萬輛
鬼月提前購車效應發酵,交通部數據所統計,7月新車銷售飆破3.8萬輛,除是近半年以來新高外,更較去年同期增加8%。車商主管表示,台灣車市重回地震前銷售高峰,待鬼月過後,各車廠將卯足全力拚銷量,全年車市仍旺,上看36萬輛。
大型車廠表示,原本預期7月新車銷量可突破4萬輛,但因部分車款仍有供應吃緊問題,影響實際銷售情況;8月起進入鬼月,需求將受影響,但單月銷量仍有1.8萬輛實力,上看2萬輛。
各車廠銷售情況,和泰豐田銷售1.3萬輛,穩居車市龍頭外,市占率更重新回到34%,揮別日震以來的陰霾;中華三菱居次,單月銷售達6100輛,市占率為16%;裕隆日產表現超乎預期,7月銷售4700輛,較原訂目標增加近百輛,主要是TIIDA就賣了近兩千輛,帶動整體銷量提升。
銷售動能持續回穩,和泰車自結,上半年稅前盈餘40.79億元,較前年同期成長9%,也創下公司成立以來新高。
新聞評析:
回顧以往台灣車市情況,整年走勢來看還是依循著年節與民俗習慣而變化,從1~2月過年紅包與預期年後漲價效應、3月日本地震導致搶購潮、4~5月奢侈稅上路前高價車款熱賣到7月的民俗鬼月前搶下單,今年車市不時有單月暴大量的銷售佳績。
和泰、豐田五月雖受日震缺料影響,單月銷量輸給中華三菱,但從車市累計銷量來看,已繳出6.8萬輛的成績,比去年同期成長15%,市佔重回30%以上;第二名中華三菱也有近30%成長率,累計銷售來到3.5萬輛,第三名則為裕隆日產;進口車市則屬BMW成長最為可觀,較去年增加65.7%,但總銷量排名屈居第三為7421輛,TOYOTA與Benz則分居第一、第二名。累計至7月,台灣新車市場已累積22.8萬輛的掛牌數字,守住今年開年以來的上攀曲線,維持24.6%的成長幅度,若後續仍有此成長力道,全年車市有機會上看38萬輛。
2.美控壟斷 帝寶車燈判賠7億
台灣汽車售後維修(AM)零件稱霸北美市場,卻也遭來反托拉斯法的調查。AM車燈業者帝寶工業為解決在美的反托拉斯官司,付出高達2,500萬美元(約合新台幣7.21億元)民事和解金,今年每股獲利將銳減4.35元。
帝寶7月15日發布重大訊息,表示100%轉投資子公司美國Maxzone,已就屬於美國加州聯邦地方法院的反壟斷民事集體訴訟案,與原告達成初步和解共事,將由Maxzone提付原告2,500萬美元,原告同業撤回該案訴訟並拋棄相關權利,雙方近日將向法院聲請確認該和解。
據了解,該案發生在2008年,美國的汽車零件商Sabry Lee等公司向加州地方法院提起集體訴訟,控告來自台灣的堤維西、帝寶與龍鋒等三家AM車燈廠及一家港商業者,在產品售價上涉嫌聯合行為,遭到調查。
近年來美國景氣持續低迷,品質優良、價格只有正廠零件一半不到的台灣汽車零件,陸續攻陷美國AM零件市場,更是許多產險公司出險為客戶維修車輛的主要採購對象。
估計台灣零件在美國AM的市占率高達近9成,尤其又以車燈零件占有率最高,來源也高度集中於這次遭反托拉斯調查的堤維西、帝寶與龍鋒三家。
新聞評析:
反托拉斯法設立目地是為了保護消費者權益及維持市場公平競爭性,因此廠商若有聯手訂價搶市的行為,都會遭到控訴,最可怕的是,反托拉斯罪行認定標準相當模糊,只要是廠商間的交誼活動,都可能因談及市場價格,就被認為違法。
台灣汽車車燈業者擅長以規模生產與低廉價格搶市,儘管擴大了產品銷量並提升市占率,但也因此成為違反反托拉斯法的高危險群,國內過去從DRAM廠、面板廠到現在的汽車零件廠都為此吃過大悶虧。台灣廠商應該深思過去”以量制價、以價抬市”的營運模式是否要有所改變,政府與廠商也應聯手加強反托拉斯法規的研習,協助廠商遠離反托拉斯法的威脅。
3.陸車市踩煞車 庫存直線上升
大陸車市上半年銷售不如預期,導致經銷商處庫存壓力大增;包括廣汽豐田、一汽大眾、北京現代、東風悅達起亞等經銷商叫苦連天,預計年底時庫存包袱將擴大到400萬輛;車市不「給力」,也使吉利集團等部分車商資金吃緊。
銷量端壓力大增
《中國經營報》報導,進入7月,屬汽車終端銷售的經銷商開始出現悲觀、焦急的不良情緒,紛紛抱怨「庫存壓力太大」、「全靠降價讓利完成廠家給的銷售任務」、「許多經銷商銷量都在下滑」等。
東風日產的江蘇地區一位經銷商負責人表示,車市持幣待購情緒漸濃,庫存壓力空前擴大,進入5月以來,庫存周期從2月的48天增加到57天,接近兩個月;一般來說,經銷商庫存45天左右較正常,超過45天便需調整,若超過60天,經銷商便會面臨資金崩盤危險。
生產端計畫不變
專家示警,如果下半年整車廠排產計畫不調整,最終產生的庫存將成為整個大陸汽車業的大災難。
儘管整體車市銷售低迷,大部分主流廠家仍堅稱「年初制定的產銷計畫不變」;上海一家經銷商負責人忍不住抱怨指出,整車廠排產目標不變,生產出來的車又賣不掉,最後只能轉成庫存,經銷商地位一向弱勢,廠家勢必又會把大部分的庫存車壓給經銷商。
吉利資金吃緊
據統計,大陸前12主流車廠今年產銷計畫總和接近1900萬輛,加上其他上百家體量較小與主營業務為商用車的公司,總產銷目標超過2200萬輛。全國乘聯會預計,今年大陸車市將出現負增長,即便最終銷量與去年持平,約1806.19萬輛,產銷目標與最終銷量相減,400多萬輛的數字也足夠引起各方重視。
經銷商難過,汽車製造商也沒好到哪裡,吉利集團日前宣布一項10億元(人民幣,下同)債券融資計畫,其目前負債總額已達710億元,本次發行債券,意味資金鏈已緊繃的吉利集團將面臨更嚴峻的還債壓力。
新聞評析:
造成庫存壓力不斷擴大的原因,除了經濟面的景氣趨緩、主要市場逐漸飽和外,各大企業就算賠錢也要擴增產能的原因其實在於政策面,根據發改委發佈的《汽車產業調整振興規劃細則》提到:鼓勵兼併重組,形成2~3家產銷規模大於300萬輛;4~5家規模大於150萬之汽車集團,甚至指名鼓勵一汽、上企、東風、長安集團(四大)在全國進行整併;鼓勵北汽、廣汽、奇瑞、中國重汽(四小)實施區域性兼併重組。在不想被整併的情況下只好透過不斷擴大產能,希望能夠在市場機制的競爭之下存活。
自2009年成長近50%達1350萬輛的銷售輛;2010年更有1806萬輛的佳績,甚至大幅超過最大車市的美國,2011年卻面臨產銷差距恐失衡的壓力,有待政府救急,接下來就看政府會祭出何種政策來扭轉此供需失衡的情況了。
4.中國新能源汽車 逾萬輛上路
在中國政府對新能源汽車產業的政策支持下,大陸新能源汽車數量正持續增加。中國工信部指出,在25個城市推行新能源汽車試點1年以來,新能源汽車保有量已超過1萬輛,其中私人購買新能源車超過1千輛。工信部強調未來還將大力推進。
由於新能源汽車被列為大陸「十二五」規劃的七大新興產業之一,在政策的強力扶持下,大陸各大車廠近期都將新能源車列入重點發展項目。日前在北京舉行的中國品牌汽車博覽會中,包括東風、北汽、比亞迪、雙環等本地車廠,均推出新能源汽車產品,成為展會中的焦點。
上海證券報報導,2010年7月,中國政府將「十城千輛」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示範推廣試點城市增至25個,至此,新能源汽車全面進入政策扶持階段。
報導披露,工信部日前在北京召開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示範推廣工作會議。會議指出,截至目前,25個試點城市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總保有量超過1萬輛,其中私人購買新能源汽車超過1千輛,建成充電站與換電站近100座,充電樁4,500多個,示範運行總里程超過3.3億公里。
新聞評析:
中國大陸在節能與新能源車產業的發展,政策面有工信部的十年期計畫《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作為中國大陸十二五政策之最高指導原則;技術面有科技部的《電動汽車科技發展“十二五”專項規劃》協助產業升級。從過去推動「十城千輛」示範運行計畫以來,示範運行城市規劃達25個,共核可國內電動車型達216款。新能源車數量在歷經上海世博會、深圳世大運與城市試點運行之後,總保有量突破1萬輛,不難看出中國大陸對於該領域的企圖心。雖然破萬輛的目標看似風光,然而離工信部號稱的2015年新能源車保有量達100萬輛,仍然有一大段努力空間。到底中國大陸能否成就「彎道超車」,單就目前成果恐將難達陣。
5.美車燃油效率 將提高一倍
通用、豐田等主要汽車製造商同意,在2025年之前,在美國銷售的轎車和輕型卡車的燃油效率將提高一倍。這是美國自1970年代以來最大規模削減汽車油耗措施,不僅為駕駛人省油錢,也減少溫室氣體排放。
美國總統歐巴馬與通用、福特、豐田、克萊斯勒等主要車商高層主管和汽車工會領袖,7月29日在華府汽車展上共同宣布,2025年前全美轎車和輕型卡車的燃油效率將從現行的平均每加侖汽油行駛27 哩 (每公升行駛11.5公里)提高到每加侖行駛54.5哩 (每公升行駛23.2公里)。詳細辦法定9月底公布。
車商表示,新標準將提高製造成本,帶動新車價格上漲,因為業者必須投資不同類型的汽車科技。全美汽車經銷商協會估計,新標準可能會讓美國汽車產業增加1,500億美元成本。
若能貫徹每加侖汽油行駛54.5哩的目標,可使美國汽車消耗的石油減少40%。歐巴馬指出,對美國家庭來說,此協議代表汽車可兩周加一次油,而不是每周都要加油。白宮分析指出,此規定將使美國到2025年前少用120億桶石油,每戶家庭平均可省下8,000美元油錢。如果這些目標全數達成,到2025年美國石油消耗量每日平均將減少220萬桶。
新聞評析:
美國預計在2025年將燃油標準訂定為54.5mpg,然而歷史經驗告訴我們,車廠想要在短短14年將燃油效率提升ㄧ倍,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另外,根據EPA資料顯示,目前美國最省油的汽車是Toyota Prius,而該車油耗為51mpg,尚無法符合2025年標準,這意味著2025年時,美國可能除了油電混合車與電動車之外,純引擎車恐將無法販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