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文章

2011年各國電動車購車補助政策彙整

2011 / 06 / 13

車輛研究測試中心 國際合作發展部 孔慶玲

各國政府為推動電動車產業,紛紛訂立銷量目標,透過政府機關、法規、政策、研究、開發、導入、運行及標準化等方式全方面推動。其中,最重要的推手莫過於購車補助政策,因為唯有消費者肯進場購買,電動車產業才有機會起步。
觀察過去幾個月的電動車銷量明顯放大,顯然補貼政策起了一定效用。本文將整理各國最新補貼措施,帶引讀者了解全球電動車產業的發展現況。

資料來源:Markline,ARTC整理
圖:2011年電動車銷量走勢

一、美國
美國期望2015年電動車產量超過122萬輛,因此補貼政策中限制了企業銷量須達最低門檻,才可享有補助。其補貼方式為:消費者購買電動車銷量3萬輛以上的企業才能享有50%減稅優惠,若超過4.5萬輛享有25%減稅,若超過6萬輛則沒有減稅,藉此以有限資金,將電動車產能推到最高。
2010年美國實施購車補貼最高7,500美元優惠方案,目前符合該方案的車型有Chevy Volt、Tesla Model S、Tesla Roadster、Ford Focus與Nissan Leaf等。除了中央政府之外,各州還有額外補貼,如加州就有多出5,000美金補貼,中央與地方的補貼雙頭並進,大幅增加消費者購車意願。

二、日本
日本電動車普及化的最大功臣,可歸因為私人購買電動車或家用充電器,政府均補助一半。購車部分是補助電動車與燃油車價格差額的一半,平均約78萬日圓,地方政府也有加碼演出,如橫濱市就追加補貼至100萬日圓,且取得稅金全額減免16.9萬日圓,重量稅免除3萬日圓,汽車稅免除1.45萬日圓。
日本電動車市場在政策全力支持下,銷量遠勝其他國家,全球占比高達三分之二。
三、歐洲各國
歐洲電動車發展僅管較早,但各國的推行策略大不相同,其中在電動車補助上,以法國與德國最為積極。
(1)法國
法國政府於2008年設立電動車示範運行基金鼓勵技術研發,積極使用法令鼓勵與排氣限制雙管齊下,低排放車款可獲得額外獎金,高排放車款須繳納額外稅金。依照規定,CO2排放量介於100g~130g/km之間的車款,將可得到200~1,000歐元的獎金;如果低於60g/km,可獲得最高獎金5000歐元;但若超過標準,將會被多課徵200~2,600歐元稅金。
(2)德國
德國希望2020年國內電動車累積銷量可達100萬輛,而德國的車廠也全力配合加緊腳步研發,保時捷、BMW、奧迪、福斯、戴姆勒與克萊斯勒等都計畫在2011年推出新款電動車。
德國的「電動車獎勵購置方案」,規定至2015年,CO2排放量低於50g/km的車款可享有10年汽車稅減免,若私人購買第2輛電動車,也僅需一個牌照費用,並享有保險費減免。

表:各國電動車補助措施彙整
資料來源:ARTC整理

四、中國大陸
中國大陸對購置新能源車的補貼相當明確,混合動力車每輛最高補貼5萬人民幣;純電動車最高6萬/輛;燃料電池車最高25萬元/輛。十公尺以上大巴,混合動力車每輛最高補貼42萬人民幣;純電動車為50萬/輛;燃料電池車為60萬/輛。

表:中國大陸電動車補助政策彙整
資料來源:ARTC整理

五、總結
電動車購車補助無疑是消費者願意進場的首要因素,從各國的補貼方式綜合觀察,其主要特徵有以下三點:
1.中央政府補助金額大多介於20萬~30萬新台幣
2.購車補貼通常是中央與地方雙頭並進,地方性補貼金額有很大差異
3.使用電動車可獲得額外優惠,如低CO2排放量的獎金、購車免稅與停車優惠等。
以GM Volt在加州的售價為例,該車定價4.1萬美元,光中央補助就有7,500美元,若再加上地方性補助5,000美元、部分免稅優惠、免費停車和充電等非現金補助,最後的購買價格可能低於2.8萬美元,而同級車的燃油車Ford Mondeo售價為2.6萬美金,兩者售價已經相差無幾。
在消弭電動車價差問題之後,接下來各國政府要思考的就是如何將這些有欲望且有能力購買的消費族群,轉化為電動車的實際使用者。其中的重點就是在於環境建構,包含充電站建設、大樓電路配置與電量供應來源等,都存在相當艱鉅的技術問題,極需政府與業者共同投入才能解決。未來,電動車行駛於路上的配套措施,是否可滿足消費者需求,將是電動車市場持續擴大的關鍵挑戰。
 

訂閱電子報

「填妥下列資料,即可完成訂閱電子報手續」

ARTC行動辦公室

提供同仁各項作業系統之快速連結服務

SSL VPN服務 WEB Mail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