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文章
2011年2月重點新聞回顧
車輛研究測試中心 國際合作部 黃樑傑 整理
1. 新車買氣超猛,漲價擋不住
車價、油價雙漲,仍擋不住新車的持續買氣,今年前2月新車銷量大幅成長逾6成,車廠農曆年後產能供不應求,粗估2月還有超過7,000張新車訂單來不及交車。
包括市場龍頭和泰車、裕日車等車商,均樂觀看待本(3)月車市規模將衝上3萬輛大關,將較去年同期大幅成長3成。因應市場需求大增,豐田汽車台灣生產廠國瑞汽車觀音廠,本月起增為2班制生產催產能,裕日車本月更向代工廠裕隆汽車下訂生產4,000輛新車,企圖衝上市場前二大。
根據交通部數據所統計,2月新車領牌總數為1.74萬輛,儘管較去年2月微幅衰退3.8%,但累積今年前2月新車領牌總數則突破7萬輛大關,年增率高達60.6%。
新聞評析:
過年節慶往往都是車市旺季,也是暗示整年汽車銷量的領先指標。今年前2月車市開出紅盤,業者多樂觀看待上半年車市,早已調升自家產能,並在行銷端推出升級版與來店贈品等活動,以降低車價調漲帶來的衝擊,刺激消費者進場購車,希望能夠延續農曆年的火熱買氣。
2. 低價搶開學潮 機車3月拚4萬輛
搶攻開學商機,機車市場上演割喉戰,本土兩大品牌光陽、三陽競推5.18萬元低價125cc速克達拚場,強勢搶下七成市佔。機車業者指出,低價策略奏效,開春後的購車熱從2月燒到3月,推估3月領牌數有機會衝破4萬大關。
交通部數據所統計,2月機車新領牌數為3.83萬輛,累計前2月總領牌數為7.55萬輛,是去年同期的2.1倍。市佔率方面,光陽一舉拿下四成,三陽、台灣山葉分別為29.5%及26%,其他小品牌只分得4.4%。
隨環保法規上路、全面進入噴射引擎時代後,機車也愈賣愈貴,市售125cc機車由過去不到5萬元,現已暴增至7萬元以上,讓年輕族群為之怯步,轉而投入二手車市場,連帶造成機車銷量暴跌,去年全年領牌數只有52.5萬輛,創下近20年來新低。
為力挽狂瀾,光陽、三陽兩大品牌,今年以來先打出低價策略,分別推出奔騰V2-125、GT125兩款入門機種,以5.18萬元的破盤價吸客;由於與市售125cc新車售價差將近2萬元,讓不少「嫌貴」的購車族因此回頭,業績更拉出長紅。
機車業者表示,除學生族群外,機車還是勞工階層代步工具,今年隨景氣明顯復甦、工作職缺大增,代步通勤需求的機車銷量,可望直接受惠,推估今年買氣將如倒吃甘蔗,不會再向下探底。
值得注意的是,因內需買氣回籠,過去幾年著重外銷的機車業者,今年也開始將重心移往國內。為因應購車潮,光陽、三陽機車生產線本月不僅將延長工時,更取消部分周六休假,加班趕工。
新聞評析:
受惠企業年終獎金發放以及開學商機加持,2月機車銷量不畏短工作天數影響,開出3.83萬的好成績。若扣掉2月所有放假日,則平均每個工作天銷售可突破2,000輛,這是五期排放法規實施過後從未出現過的榮景。
而在這波銷量急速回溫的過程中,三足鼎立的市場競爭格局出現劇烈變化。率先推出低價策略的光陽機車銷量大有斬獲,市占一舉站上4成大關,穩坐龍頭地位;三陽選擇價格跟進,市占拉升近3成,成功擠下山葉取得二哥地位。山葉則由於未選擇相同策略,且召回檢修訊息籠罩市場,負面影響消費者信心,市占大幅滑落逾6%,從去年31.9%跌深至26%。從各機車廠市占的此消彼漲觀察,低價行銷無疑是寡占市場中贏得市占率的最佳策略。
3. 外資車廠 布局兩岸分工
看好整車項目將在下階段兩岸ECFA談判中過關,包括本田、豐田、福特等外資車廠,提前布局兩岸生產基地分工計畫,紛紛將大陸廠總經理級高幹調來台灣,出任台灣廠領導人。
日商本田100%轉投資的台灣本田汽車3月4日宣布,現任會長兼社長(董事長兼總經理)鈴木良幸將於本月底任滿調回日本,遺缺將由現任大陸廣州本田汽車總經理金山裕則接任。
由於廣州本田是大陸前5大汽車製造廠之一,每年汽車產銷量與台灣市場總量相當,更遠高於台灣本田的2萬多輛,在本田海外各廠的地位排名相當前面。這次本田總部作出金山裕則接任台灣本田社長的人事安排,令業界震驚。
去年兩岸ECFA談判,整車項目意外沒納入早收清單,在工業局方面頻頻暗示5月將進行的兩岸ECFA第2回合談判,整車項目有機會入列下,再度燃起外資車廠想透過台灣生產基地,「賣」進大陸,進行兩岸生產基地分工的構想。
日本日產汽車早已做好兩岸分工的打算,欲將日產青鳥(Blue Bird) 車款交由台灣裕隆汽車生產,供應兩岸市場,其餘台灣市場所需車款,則由大陸的東風日產、鄭州日產提供。
豐田轉投資持股7成的國瑞汽車,2月新就任的總經理星野晴秋,前一個職務正是大陸四川一汽豐田總經理;去年履新的福特六和總裁李國寶,更是大陸長安福特馬自達汽車的執行副總經理轉任。豐田、福特指派兩位有豐富大陸資歷的外籍高幹來台任指揮官,格外令人側目。
新聞評析:
國際車廠紛將曾經營過大陸車市的管理高幹調派台灣,不難想像,其背後欲借重台灣優良技術生產高品質汽車,經由ECFA橋樑直接出口中國的強烈企圖心。
事實上,台灣同時具備天時、地利與人和,的確是進軍中國車市最好的碁石。第一,台灣車輛產業起步遠早於中國,儘管產量有限,但製造品質上已經符合國際水準,這是面對內陸車廠競爭的絕對優勢。第二,台灣在地理位置上,相當接近中國繁榮的沿岸城市,貨品運輸成本遠低於其他地區。第三,日本在日圓匯率偏高不下的情況下,車廠海外佈局腳步越來越積極,加上原本就與台灣車廠合作已久,因此,台灣可說是日本海外生產基地的不二首選。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點,隨著兩岸ECFA車輛產業協定陸續簽定,台灣極有可能成為第一個打開中國進口車市場的國家。種種因素加總下,台灣的戰略優勢不言可喻,也難怪會被國際車廠選中,成為進入中國車市的最佳跳板。
4. 美國車市熱了 通用、豐田銷售成長4成
拜經濟展望改善、消費信心攀升之賜,2月份美國汽車銷量創下18個月來最大增幅,通用、豐田汽車分別比去年同期成長46%和42%,銷售成績尤其亮眼。
據市場研究機構Autodata公司統計,美國2月汽車銷量增至1340萬輛,優於彭博社調查10位分析師預估均值1250萬輛,並創下2009年8月來成長之最,當時美國推出「舊車換現金」優惠方案,帶動汽車銷量衝上1420萬輛。
市場研究機構J.D. Power & Associates主管舒斯特指出:「通用與豐田業績突出,市場也普遍興旺,主要是因為美國經濟復甦漸入佳境,消費者信心轉強,從去年底起汽車融資租賃逐漸好轉。」
新聞評析:
從底特律車展人頭鑽動的景象看來,美國三大汽車業者真的回來了!隨著美國汽車銷量持續回溫,三大車廠營收與財務結構都有顯著改善,通用成功擺脫破產陰霾,重新上市;福特股價則創下六年來新高,獲利能力受到市場高度肯定;克萊斯勒也預期今年將轉虧為盈。另外,召回事件的殺傷力也逐漸淡去,豐田在美銷量迅速飆升。金融海嘯橫掃過後,留下來的是勇敢面對重組變革的企業,未來,這些脫胎換骨後的車廠在下一波「漲潮」來時究竟能夠跳的多高,值得大家睜大眼睛期待。
5. BMW 搶推綠能車副品牌
全球最大豪華車製造商德國寶馬汽車(BMW)2月21日宣布推出綠能車副品牌「BMW i」,未來將以此品牌銷售電動車以及包括駕車資訊在內的交通相關服務。
寶馬的目標是藉此重塑自家品牌在新興環保車市場的定位,該公司希望藉BMW i跨入與高性能汽柴油引擎關聯性較低、但與都市交通密切相關的市場。
為此寶馬也計劃利用BMW i推銷各種「優質機動性」服務,例如提供交通路況、停車協助和其他即時訊息的智慧手機應用程式。寶馬已在紐約成立取名i Ventures的創投集團,初期投資多達1億美元,打算資助為寶馬開發服務或軟體應用程式的新創公司。
新副品牌BMW i是寶馬2007年啟動的「Project i」計畫的成果,該計畫的目標是催生專為全球各大都市量身設計的車款及其他服務,首款量產電動車預定2013年上市,將取名BMW i3。
i3是四人座專為城市設計的車款,預料售價會稍高於早期電動車;早期電動車如通用(GM)Chevy Volt、日產Leaf的售價約在3萬到4萬美元之間。BMW打算在不久後推出價位更高的插電式混合動力跑車i8。
寶馬靠著高檔高性能車建立品牌認同,現在並押寶會購買電動車的消費者大多是富裕、精明的買主,願意為先進的省油技術多付點錢。
不同於許多對手之處在於,寶馬是以自家電力驅動系統為基礎,重頭開始開發和設計其電動車。根據寶馬公布的原型草圖,其電動車採用碳纖維強化材料後,乘客廂的重量明顯輕了許多,有助抵銷安裝電動車電池組所增加的重量。
新聞評析:
BMW向來都是引領國際車輛產業前進的先驅,此次投下鉅資重兵佈局綠能車輛與智慧交通系統,提示了未來車輛技術的可能走向。恰巧的是,這與我國政府積極推動智慧電動車的政策方向不謀而合,顯然台灣的車輛產業列車正行駛於正確的軌道上。
然而,台灣的列車速度仍離疾駛於前方的火車頭國家有一段距離。儘管我國早已領先許多國家發展綠能車輛與智慧交通系統,但在國內市場狹小,以及車廠技術多受到母廠管控下,佈局腳步仍略落後國際大廠。所幸,政府早有擬定出一系列電動車產業輔導政策,台灣車廠若能配合政策,補強提升自有能量,並積極與BMW等領導車廠商談合作關係,如此,台灣車輛產業方能迎頭趕上國際車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