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文章
9月重點產業新聞評析
車輛研究測試中心 國際合作部 / 黃樑傑 整理
1.9月車市續旺,新車掛牌數月增17.3%
9月下旬車市增溫,帶動9月車市仍有暢旺的表現,新車掛牌數達2.83萬輛,月增17.3%,年增40.9%,達到車商預期的高標。
今年至9月底止,新車掛牌數為23.54萬台,比去年同期增加22.4%;車商多半預期今年車市規格可達30萬輛以上,比去年的29.4萬輛小幅成長。
就9月銷售表現來看,和泰車銷售7,006台,仍坐穩龍頭寶座,但因缺車之故,市占率不到三成,僅達24.7%,銷售比上月減少11.6%,但仍比去年同期增長17.7%。
其次,中華車MITSUBISHI銷售3,942台,月增27%,年增26.2%,市占率為13.9%。
裕日車NISSAN品牌銷售3,426輛,月增31.1%,年增36.9%,以12.1%的市占率居於第三名。
裕隆旗下的LUXGEN雖只有二款車,銷售量合計達1,648輛,以5.8%之市占率居於第六名,僅次於HONDA及FORD。
展望本月,由於消費信心持穩,本月車市預期有2.5萬輛左右,較樂觀的車商認為可維持2.8萬輛之水準。
新聞評析:
今年9月,台灣汽車銷量緩步走升至2.83萬輛,月成長率17.3%,但市場平穩成長的背後,各車廠銷量表現卻是大相逕庭,南轅北轍,其根本原由就是來自豐田Altis的搶單效應。
長久盤據台灣車市龍頭的豐田,9月銷量增幅不但未能跟上整體車市腳步,反而意外衰減11.6%;反觀其他車廠,如台灣本田、福特六和與裕隆日產等車廠9月銷量勁揚超過30%,成功取代豐田,成為台灣9月車市的動力源頭,這打破了過去豐田主導台灣車市興衰的常規。
而豐田Altis的搶單效應,就是造成豐田9月銷量疲軟的主因。Altis的搶單效應來自於產品本身相對豐田其他車款而言具備比較優勢,造成原本欲購買豐田其他車款的消費者寧願等車,也要轉單改訂Altis車款,這讓豐田面臨有單卻交不出車的窘境,連帶影響其他車型訂單大減3成,拖垮了豐田整體銷量的表現。
此次豐田銷量慘遭滑鐵盧,應是豐田當初推出”史上最大小改”Altis搶攻車市時所始料未及的。預計豐田將會在10月對產線作出調整,以滿足消費者對於Altis的殷切需求,同時針對旗下其他車型推出優惠方案,來拉抬整體買氣。未來豐田整裝再出發的成績,是否將再一次撼動國內車市,值得繼續追蹤。
2.買氣回升-9月機車市場年增1成
9月機車市場首度感到經濟景氣回升熱度,加上開學潮及各機車廠衝業績猛灌水衝牌而攀升至7.96萬輛,較去年同期成長近10%,三大機車廠紛紛上修全年車市預測至55萬輛。儘管10月步入機車淡季,光陽及三陽兩家機車廠,為消化訂單反而忙著加班趕工。
依據交通部數據所統計,9月機車領牌79,600輛,比去年同期成長9.83%;前三季機車領牌合計393,860輛,較去年同期成長7.63%,不單解除業者擔憂今年車市可能下探42萬、創下歷史新低的危機,各機車廠紛紛將全年市場預測從原先45萬-50萬輛上修至55萬輛。
機車市場買氣回溫,光陽主管表示,10月雖開始進入機車市場銷售淡季,但光陽最近猛打RACING及MANY多款機車廣告策略奏效,由於部份引擎產量不足而處於缺車狀態,逼得光陽機械生產線雙班生產外,平時還得加班1至1.5小時,週末及假日都得取消休假趕工。
三陽主管透露,三陽因應內銷市場買氣回升,需求也跟著增加,機車廠打算平時加班一週期,每次3小時。
新聞評析:
今年以來,國內機車市場已沉寂許久,1月-8月累積銷量僅為31.4萬台,而97年以前,每年銷量可達75萬輛。直到9月,機車銷量在車廠促銷與開學潮助陣下,單月掛牌數直衝7.9萬輛,是前8月累積銷量的25%。9月市場需求有如及時雨,讓機車廠渡過今年難關。
隨著國內機車銷量五十幾萬輛成為常態,這代表機車使用年限將略為拉長2-3年,使用年限拉長意謂路上將有更多老齡機車,而老齡機車通常有較大的排氣污染。目前國內機車保有量約1,400萬輛,推估若要全部汰換,仍需數十年時間。政府在推行五期環保法規的同時,同時也推動電動機車,雙管齊下為產業升級也為環保盡力。
3.巴黎車展,電動機車聚焦
一年一度的巴黎車展,根據華爾街日報報導,今年車展的聚焦目光為電動機車。像BMW旗下品牌Mini與戴姆勒的Smart,都在會場上展出電動概念機車。這也突顯在節能減碳風潮下,符合綠能概念的電動機車將成為車廠搶進的新市場。
正當汽車業耗資數十億美元於電動汽車市場之際,有些業者卻認為電動機車與其他以電池為主的兩輪交通工具,由於成本相對低,潛在商機也不容小覷,因此相繼投入。
Smart這次在巴黎車展展示的電動機車,航程為62英里,可用一般插座充電,充電時間為3到5小時。至於Mini的電動機車航程為50到60英里,充電時間為4至5小時。
Mini與Smart高層表示,他們將以這次車展反應為指標,在未來幾周決定是否要對電動機車進行量產。
本田汽車也計畫今年稍後在日本推出全電動機車。法國標緻則將繼15年前首次跨足該市場後,2011年再度推出E-Vivacity。雷諾也計畫生產一款介於機車與汽車之間的兩人座電動車,命名Twizy,明年開始量產。
新聞評析:
隨著環保節能趨勢興起,國際車廠開始聚焦電動機車,BMW、Daimler、本田等都準備跨入該市場,預計在今年或明年推出電動機車,相信再過幾年,電動機車將逐漸成為主流,取代傳統引擎機車。
此次巴黎車展所展出的電動機車,最重要的創舉就是結合iPhone與電動機車,給予騎乘者更為人性化的操作介面。兩大車廠Mini與Smart在車展中所推出Scooter E與e-scooter,最大賣點就是僅需將iPhone置入機車專屬插槽開機,即可啟動出發!透過藍芽介面,駕駛者可簡單操作導航、音樂播放以及通話等功能,而車速、電池殘餘電量等資訊也都是經由iPhone顯示,甚至是當你要找停車位時,iPhone都可以幫你搜尋。iPhone把電動機車變聰明了!
這兩款電動機車的設計元素除了原本環保意識之外,另外還添加生活品味以及駕乘樂趣,大大提升了產品本身的魅力。這樣饒富趣味的設計創意,相當值得正在推廣電動機車的台灣業者借鏡學習。
4.車廠主動出擊搶整車外銷 大豐收
裕日車、福特六和及國瑞等汽車廠主動出擊尋求整車外銷商機大有斬獲,不讓裕隆自主品牌LUXGEN汽車第四季起外銷專美於前。福特六和生產的ESCAPE運動休旅車,剛獲澳洲追加2,300輛訂單,比去年大幅成長1.5倍以上。
國瑞汽車更因參與內裝設計開發的小改款豐田COROLLA ALTIS中型房車,大量外銷中東市場,今年產能又回升至11萬輛。
業者原本寄望小汽車首波列入兩岸簽署ECFA早期收穫清單,藉助整車外銷中國大陸而擴大生產規模,如今希望落空,只好各自打拚闖天下。
反倒是裕日車、福特六和及國瑞三家汽車廠主動出擊尋求整車外銷商機,大有斬獲;福特六和主管透露,最近因美元匯率升值及日本日產在當地停產X-TRAIL運動休旅車,但澳洲對運動休旅車需求殷切,9至12月計追加2、3千輛,加上前8個月外銷澳洲2,540輛、日本580輛,今年整車外銷比去年大幅成長150%以上。
裕日車主管指出,裕日車配合日本日產汽車與埃及當地企業合資設車廠,每個月外銷8百台套的SENTRA車身鈑件等零件至埃及,從明年起,新增LIVINA外銷埃及,每月1百輛,未來還會視情況追加。
新聞評析:
2009年初,台灣車市受到金融海嘯重創,國內車廠虧損累累,面臨倒閉危機。因此,車廠積極儲備外銷能量,打算以外銷策略帶動獲利,並因應政府的ECFA政策,將中國視為目標市場。
雖然汽車整車於ECFA首波談判項目中落選,車廠大失所望。不過,危機即是轉機,國內車廠擅用先前建立的外銷能量,配合母廠全球市場拓展策略,開發中東、埃及與菲律賓等汽車市場,外銷實績十分亮眼。加上日圓近年狂漲,影響日本汽車在國際市場的價格競爭力,因此日本母廠看中台灣車輛產業競爭力,有意將台灣建立為海外生產基地,在全球汽車市場攻城掠地。台灣汽車產業在天助自助下,產能將再度爆發。
在車廠與政府共同努力下,車廠成功將危機化為轉機,建立實質外銷競爭力,驕傲地為台灣汽車產業發展寫下新扉頁。車廠面臨危機時不屈不撓的奮鬥過程,正反應出台灣企業的打拼精神,令人欽佩。
5.美擬提高燃油效益 汽車業:車價恐高漲
美國聯邦運輸部和環保署提出初步構想,要求大幅提高汽車的燃料效益,到2025年每加侖汽油可行駛47到62哩 (每公升行駛20到26公里)。
為了實現更高的燃油效益目標,油電複合動力車和電動汽車將發揮關鍵作用。運輸部長萊胡德說:「我們必須也能夠保證,美國市場銷售的全部汽車,都能達到最佳的燃油效益,盡可能減少廢氣排放。」
但汽車產業擔憂,燃油效益的硬性規定可能使車價提高2,800美元到3,500美元,或對汽車的生產計畫造成負面影響。汽車生產商聯盟認為,聯邦政府的調高標準構想,是根據初步不完整的數據。
投資人希望,汽車業的生產計畫和成本能保持穩定。為保證汽車廠有足夠的時間調整,運輸部和環保署提出一系列不同的燃油效益標準,以決定哪個標準更為可行。
根據聯邦政府的計畫,在2017到2025年間,燃油效益每年將提高3%到6%,即每加侖汽油可行駛47哩到62哩。自然資源保護委員會認為,如果能達到燃油效益的最高標準,將節省450億加侖汽油,幾乎等於11億桶石油,到2030年將減少排放4億5000噸廢氣。
美國能源部預計,國內汽油需求總量今年將達33億桶。轎車的廢氣排放約占美國總排放的20%,消耗的汽油約占全美的44% 。
美國聯邦政府去年制定的燃油效益標準,要求汽車廠到2016 年時,每加侖汽油需行駛35.5哩 (每公升跑16公里),比目前的水平提高42%。
新聞評析:
美國燃油法規標準日益嚴苛。美國已將2016年的燃油標準訂為16km/l,並預計在2025年提升至20km/l。引擎汽車燃油效率發展至今,僅有少數車輛能滿足16km/l的油耗標準,其中小型車款居多,但2025年的預設油耗標準,依現有引擎技術而言,是很難實現的。
這次美國拋出此預設議題,預估是想提醒車廠應開始研發更為環保節能的車輛。
且現行低污染混合動力車已漸趨普遍,美國車廠也紛紛投入電動車發展,三大車廠預計近年推出電動車量產車型,擁有鋰電池專利的A123也積極投產與提昇車用電池功率,在一波波電動車發展推波助瀾下,推估美國燃油標準訂定將朝20km/l目標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