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文章

2010年8月重點新聞回顧

2010 / 09 / 14

車輛研究測試中心 國際合作部 / 黃樑傑 整理
 

重點要聞評析:

1.車市破魔咒 8月新車銷量衝
台灣車市旺,不畏農曆7月好兄弟攪局,8月新車銷量逆勢成長達2.41萬輛;進口車首度扮演領導市場成長火車頭,雙B(Benz、BMW)、凌志(Lexus)、福斯(VW)等豪華進口車8月銷量近2,600輛,農曆7月間平均一天賣出80台。
車商解釋,去年8月20日到9月18日是農曆7月,汽車民俗月的影響平均分布在8、9兩個月,今年8月10日進入農曆7月,8月車市受影響較大,統計8月全台新車銷量高達2.41萬輛,較去年8月逆勢成長3.8%;今年車市民俗月仍能維持成長動能,顯見台灣車市復甦力道優於預期。
國產品牌8月銷量幾乎都小幅衰退,只有裕隆自創品牌納智捷汽車逆勢成長,且單月銷售首度擠入市場第六名,距離第五名的福特僅差10輛車,若非生產線供應不足,早已問鼎市場前五大。業者分析,納智捷等新品牌在市場上銷售受到肯定,擠壓出來的客層也被認為是車市成長的因素之一。
進口車8月銷量大增,更是帶動整體車市逆勢走揚的關鍵。業者表示,進口車買家以往被認為最重視風水地理、民俗禁忌,今年大不同,推升8月進口車總銷售達5,691輛,比去年同期成長14.2%,形成進口車帶動車市成長的少見局面。
豪華進口車的指標品牌賓士汽車,8月銷量較去年同期幾乎倍增,拿下帶動上月車市成長的首功,8月台灣共賣出了近800輛賓士,甚至比部分國產車品牌銷量還多。
台灣賓士指出,除賓士E系列和S系列新車效益外,再加上「即刻賓士專案」行銷策略奏效,有效提升8月的掛牌量。

新聞評析:
今年台灣車市有多夯?8月銷量給了我們一個答案。今年8月,有20天在農曆鬼月內,但這並不妨礙台灣車市動能,今年8月車市上衝2.41萬輛,表現強過去年,進口車大幅增加是8月市場能夠續強的主要關鍵。
仔細分析,8月進口車銷量成長14.2%,國產車卻成長不到1%,追根究底,其根本原因是來自於消費者對於進口車的”等待”。今年台灣經濟勁揚,因此進口車訂單大增,但全球景氣彈升也使得歐美日高級車款供不應求,相對也影響國內進口商的配額數量,使得國內進口車呈現”賣方市場”,進口車消費者相對積極,大幅抑制農曆7月對進口車市場的影響。預計9月車市,在鬼月效應逐漸淡化下,將會有另外一番好光景。


2.搶掛牌 業績灌水 機車前8月銷量31萬台
儘管市場需求不高,但機車廠近期搶掛牌,根據最新統計,8月銷量達62,059台,累計前8月銷量正式突破30萬台,達31.4萬台,不過機車廠主管認為,隨9月後掛牌力道削弱,全年仍將只有約50萬台。
雖然8月仍有超過6萬台的機車銷量,不過機車廠主管分析:「近期國內包括光陽、台灣山葉及三陽等主要機車廠,為衝刺銷售業績,提前領牌情況明顯,事實上市場需求並不如數字呈現。」
全年仍僅50萬台
機車廠主管認為,近1、2月的機車銷售因業者提前掛牌,數字其實已失真,隨市場新古車累積數量愈來愈多,為消化這些新古車,未來掛牌力道將逐漸減弱。
因此儘管8月累計銷量已達31.4萬台,但整體而言,至年底機車銷量可能仍將只有約50萬台的規模,較去年的60.1萬台再進一步衰退,為20年來低點。
其中,光陽仍將穩居機車銷售龍頭,雖然光陽去年市佔達39%,至今年8月僅有35.6%,銷量為11.2萬台,不過光陽目前仍將內銷目標定在 17.3萬台,市佔率目標仍在35%。
新古車未全數去化
分析目前市場機車供需概況,光陽主管分析,基層勞工失業狀況仍然嚴重,再加上全新車款在搭配符合新環保法規之噴射引擎後,售價較舊款車平均高出1萬元以上,使得消費主力之一的學生族群轉向中古車,新車需求低迷不振。
9月雖有開學前旺季以及提前掛牌支撐,不過業者認為,受車廠衝刺銷量提前領牌影響,就算未來買氣有可能逐漸改善,但在新古車仍未去化完畢下,銷量也不會太好。

新聞評析:
相對於汽車市場的榮景,機車市場顯得相當悲情。自98年國內實施五期法規以來,國內機車市場從97年的80萬輛大幅下滑今年僅約50萬輛,衰退幅度逾40%,銷量幾乎陷入停滯。現今9月與即將到來的10月是機車銷售傳統旺季,若機車市場在此期間表現再不如預期,則今年總銷量想挑戰50萬恐是不切實際。
國內機車產品初期定位為廉價短程交通工具,主要市場是收入所得較低的民眾,但隨著時間推移,機車價格幾乎是翻倍成長,以125cc為例,價格從10年前的4萬飆至接近7萬甚至超過。這樣的機車價格已與當初設計理念截然不同,如何能夠吸引消費者進場!
觀察近幾年機車價格上升的原因,當然就是外觀與性能上的進化。目前市面上機車外觀相當多元化,有學院派、帥氣銳利風與玩酷風等風格;在性能上,新型機車安裝液晶螢幕、雙避震器、大尺寸碟盤與燃油噴射系統等,性能大幅提升。然而,其中除噴射系統是因應政府五期環保法規¬而安裝之外,其餘大部分功能並非一般民眾必須使用的。機車廠應考慮以減法思考重新探索消費者的真正需求,或許可以在台灣日益萎縮的機車市場之外,發現另外一片藍海。
 
3.友達集團 進軍車用鋰電池
明基材料與中國大陸奇瑞集團8月23日宣布,將成立合資公司,投資人民幣8,000萬元(約新台幣3.84億元),進軍車用鋰電池隔離膜材料。這是友達明基集團跨入車用新能源領域的試金石,也成為台灣第一家跨入車用鋰電池隔離膜的廠商。
市場解讀,友達正面臨美國反托辣斯官司問題,加上中科三期開發在台灣環評受阻,迫使明基友達集團董事長李焜耀,不得不全面、加快轉進至大陸市場布局,並將戰線延伸至車用電子領域。
考量大陸將在明年成為全球最大的液晶電視市場,並已是全球最大汽車市場,更強化明基友達集團深化對大陸布局的決心。據了解,繼北京之後,友達本周將在上海與廣州兩地,發表最新的3D面板,全力進攻大陸市場。
明基材料與奇瑞集團旗下的奇瑞科技成立合資公司,各持股50%,雙方將在安徽蕪湖高新技術開發區設廠,初期將先布建實驗線,進行研發,2011年開始建廠,2012年量產,客戶包括奇瑞與其他電池廠。
業內人士表示,隔離膜主要掌握在美日業者的手中,不論是台灣或大陸的廠商都不擅長。由於隔離膜是車用鋰電池中,第二高的零組件,約占成本20%至25%,僅次於正極材料的35%至40%,一旦明基材料能成功研發,其獲利會非常驚人。
明基材料財務長王勝興表示,根據業界估算,隔離膜的毛利率至少在50%以上,最高甚至達70%,其最大的應用就是電動汽車,明基材料與奇瑞合作,就是看上奇瑞是中國第六大汽車廠,擁有龐大的下游出海口,對車用鋰電池的需求相當殷切。
明基材料目前在全球偏光膜的市占率約在9%至12%,是台灣第一大偏光膜廠,全球排名第四,原先只有四條生產線,後來向力特購置兩條,使得月產能達400萬至500萬平方米。

新聞評析:
隨著中國電動車運行環境建構趨於完善,電動車產業將是近十年以來,最大規模的新興產業。剖析電動車成本結構,電池所佔比例接近50%,這樣巨大的商機吸引各國際電子大廠覬覦,如韓國LG、美國A123、與台灣長園科技、新普科技等都早已投入,技術競爭日益激烈。
鑒於各大廠商早已起跑,友達光電選擇與中國奇瑞策略性結盟,以本身技術優勢結合現有市場進入鋰電池產業。友達旗下明基材料已成功開發光學膜產品,可延伸進入車用新能源材料市場,奇瑞則是中國第一大自有品牌車廠,同時也具備電動車開發能力,此次友達攜手奇瑞,就是電動車上下游的垂直整合策略,將提升專屬產品投資效率,開發更符合電動車使用的鋰電池隔離膜。
目前台灣僅有高銀化學投入隔離膜發展,全球主要供應商還是日本與美國,包括Celgard、UBE、AsahiKasei、Mitsui與Tonen General等,若友達此次能夠成功發展隔離膜,將有效提升台灣在隔離膜材料的競爭力。
隔離膜在鋰電池反應中有重大功能,除了可將正極與負極絕緣、防止電池自我放電及兩極短路外,同時也負責維持電解液濃度。目前鋰離子電池隔離膜的發展將朝向薄型多層膜,以及高分子隔離膜方向發展,同時還需兼顧良好的機械性能與浸透性,以配合高速自動化生產。

 
4.8月全球車市,中、印新興大國是亮點
美國、歐洲8月汽車銷售在補貼措施結束後,出現急遽下滑。與去年同期相比,美國8月汽車銷售額大減21%,跌破分析師眼鏡。通用、福特、日產、在美銷售量均下跌,克萊斯勒則意外逆勢走揚。中國8月車市則較去年同期大幅增加59%,表現亮眼。
美國8月汽車銷售創下27年新低,與去年同期在政府推出刺激車市補貼所造成的購車潮相比大減21%,凸顯美國經濟復甦力道仍具不確定性,亦可一窺究竟消費需求的強弱。與7月相比,美國車市則呈現小幅萎縮。
由於政府針對新款車或節能車的補貼措施接近尾聲或已經用罄,法國、西班牙、義大利等歐洲國家的汽車銷售明顯減少。大型新興國家成為8月全球車市亮點。印度龍頭大廠8月在印度的汽車銷售量躍升20~30%,巴西全國汽車銷售成長3.5%,中國8月小客車銷售飆升近60%,表現遠優於7月。 

新聞評析:
雖然IMF上修全球經濟成長率至4.6%,但各國經濟復甦力道卻是南轅北轍,不盡相同,美國與歐洲經濟仍是微幅成長,中國等新興國家都有接近2位數的成長,而這種成長力道迥異的情形也直接反映在各國車市表現上。
在先進國家如德國與美國,購車補貼結束後,車市明顯出現下滑力道,經濟復甦並未能支撐車市續航力。但對中國與印度等新興國家而言,結果卻是大不相同,新興國家車市表現延續去年熱潮,尤其是中國今年預期銷量可達1,700萬輛,較去年暴增25%。預估在先進國家汽車保有量已經飽和,與經濟成長逐漸鈍化下,未來幾年新興國家將持續扮演帶動全球車市成長的火車頭。
 
5.IBM、福田合組聯盟,中國新能源汽車戰火烈
在「央企電動車聯盟」成立後僅十天時間,中國又有一個新能源汽車聯盟成立。由IBM、美國伊頓公司和福田汽車等中外企業組成的「可持續新能源國際聯盟」於8月28日在北京成立,揭示中國新能源汽車的激戰即將開打。
據上海證券報報導,「可持續新能源國際聯盟」目前共有6家企業加入,包括IBM、AECOM、伊頓3家美國企業,和福田汽車、中信國安盟固利、大洋電機3家中國企業。
其中,IBM負責可持續交通運輸網信息系統開發、智能電網的整合與管理以及可持續交通戰略與商業模式的研究;AECOM公司負責可持續發展交通基礎設施設計開發與項目管理;伊頓公司負責新能源可持續交通汽車動力系統、智能電網充電站、蓄電池服務/交換站和電池管理業務。
中國企業方面,福田汽車負責新能源汽車的設計和生產;中信國安盟固利公司負責提供鋰離子電池和能量儲存系統;大洋電機有限公司負責提供新能源車牽引電機和電機控制系統。

新聞評析:
短短三十天內,中國“T10電動車聯盟”、“央企電動車產業聯盟”與“可持續新能源國際聯盟”前仆後繼成立。顯然,中國欲以產業聯盟整合發展電動車產業。
前兩個聯盟成立的主要目標,一方面是集中優勢與資源發展電動車產業,另一方面是打造一個標準化的技術平臺,形成市場精細分工與合作。而“國際聯盟”是首個打破地域局限的聯盟,它屬於縱向整合式聯盟,相關成員企業相互獨立且完全窮盡的覆蓋電動車產業鏈。
它們是中國電動車產業的領頭羊,將加速中國電動車產業發展速度。目前中國電動車產業運行條件都已經到位,包括通用Volt、日產Leaf與比亞迪E6電動車都預計今年上市,政策也祭出最多12萬人民幣的電動車購車補助,大陸石油業三巨頭開始跨入電池與充電站業務等。預計伴隨電動車實際上路,各電動車聯盟將與產業運行狀況結合運作,實現調整電動車產業化方向,奠定中國電動車產業在國際的領先地位。
 

訂閱電子報

「填妥下列資料,即可完成訂閱電子報手續」

ARTC行動辦公室

提供同仁各項作業系統之快速連結服務

SSL VPN服務 WEB Mail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