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文章
全球電動車產業脈動與競合分析
車輛研究測試中心 國際合作發展部 / 陳宥竹
電動車風雲再起
1996年美國最大汽車製造廠通用汽車推出了EV1電動車,然而不下年餘即受到來自汽車產業與石油供應商的強大壓力,甚至後來通用汽車亦加入反EV1的行列,近代電動車的初登場就此無疾而終。直至2008年石油價格飆破每桶140美元,帶來強烈且直接的能源枯竭威脅,再加上2008年金融海嘯所引發的全球車業危機,造成美國通用汽車與克萊斯勒汽車相繼申請破產保護後,眾人與車廠始正視電動車。不僅當初對於電動車的反對聲浪不復見,全球各國政府、各家車廠,甚至石油供應商均加入推動電動車普及化的行列。
各車廠競相推出電動車
2008年起全球主要車廠均陸續在德國法蘭克福、法國巴黎、日本東京等主要車展展出即將發表之電動車車款,且上市日期更加快至2013年之前,由此足以觀察廠商對於發展電動車的積極態度。然而,電動車仍屬新世代產品,車種可分為純賴電池為動力來源的(純)電動車(Battery Electric Vehicle, 簡稱BEV)、油電混合動力車(Hybrid Electric Vehicle, 簡稱HEV)、插電式油電混合動力車(Plug-in Electric Vehicle, 簡稱PHEV)等類型。目前,實際於道路運行的電動車仍屬少量,2009年電動車銷售量約為74萬輛,且絕大多數是為HEV。
圖一 全球車廠電動車款及預計上市日期(1)
資料來源:車輛研究測試中心
![]() |
圖二 全球車廠電動車款及預計上市日期(2)
資料來源:車輛研究測試中心 |
跨產業競合關係
電動車的外觀雖與傳統汽油車無異,然而車身內部的動力、傳動系統等皆有大幅度的變化。車輛本身已經融入大量電子產品,例如:電池、馬達、控制模組等皆非原傳統車廠的強項所在。因此,電動車供應鏈的組成將大不同於以往汽車供應鏈,而加入新設或現有電動車相關零組件廠商,更多為資訊電子,甚至是為化學材料業者。電動車內最為核心者就屬電池,目前國際上主要電動車電池廠商有日本松下電器所成立的Panasonic EV Energy、韓國LG化學、中國比亞迪、美國Johnson Controls-Saft等,上述電池供應商亦與各家電動車車廠建立供應關係,因為電池的關鍵角色,故亦賦予電池廠商更多的談判與議價優勢,且因為電動車是新領域產品,車廠亦希望在電池的供應上仍能分散風險性,故每家電池商多供貨給兩家以上車廠,且隨著電動車愈來愈普及,車廠亦可能會為不同種類或定位的電動車,尋求不同的電池供應商。
![]() |
圖三 車廠與電池供應商關係圖 資料來源:車輛研究測試中心 |
除了供應鏈的改變與跨產業界合作的趨勢之外,2010年7月16日日本豐田汽車與新興電動車車廠Tesla簽署合作契約書,由豐田汽車投資5,000萬美元於Tesla,欲進行策略聯盟以共同開發新款電動車(BEV)。豐田汽車於1997年推出首款油電混合動力車Prius後多以混合動力為其發展方向,亦包含燃料電池。與Tesla的合作,意味著豐田汽車仍未放掉電動車(BEV)的發展,且加上其在油電混合動力車的優勢,將能針對不同市場特性提供更具全面性的電動車產品。
豐田汽車與Tesla合作並非首例,同樣以Tesla為合作對象,早在2009年5月德國豪華車大廠戴姆勒(Daimler AG)早已入股Tesla百分之十的股份,以建立電動車的能量。而戴姆勒(Daimler AG)更在2010年5月與中國電動車代表廠商比亞迪汽車進行策略聯盟,成立新的合資電動車技術公司。然而,在實際傳統車市及未來電動車市上,又勢必為市場競爭者。傳統汽車廠、電動車廠商及資訊電子廠商在電動車這塊商機大餅上,進行著既競爭又合作的複雜關係。這股競合風潮預期將隨著電動車商機更為明確而加劇,合作的模式與對象也將更多元於現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