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文章
機車污染測試新趨勢─淺談WMTC測試方法之車輛分類
車輛研究測試中心 環保能源部 / 黃松郁
台灣是一個機車密度相當高的地區,就車輛排放污染的角度來看,機車的承載量雖較汽車小,但所排放的空氣污染物一般而言卻比汽車多,所以機車是一種較不利於環境保護的交通工具,也因此對於機車污染的排放管制是為一項重要課題。
台灣的機車族應該都發現機車的價格從98年元月起大幅提升,以一般最受歡迎的125c.c.速克達而言,新車價從4~6萬元突然跳升到6~8萬元,其原因乃在於五期環保標準實施,製造廠為滿足低排放的要求紛紛將原使用化油器引擎改為噴射引擎成本提高所致。台灣對於機車排放污染的管制階段走得比汽車為快(目前汽車為四期管制標準),此也證明台灣環保單位對於機車排放污染管制的重視。
所有的機車族必定都有至定檢站進行排氣檢驗的經驗,車輛在充分熱車之後,在引擎惰轉狀態下量測尾管所排放管制項目廢氣的濃度。事實上,惰轉污染並非機車污染排放的唯一測試方法,所有上市的新車在上市之前都必須經過行車型態的污染排放測試,符合法規標準之後始能販賣。簡單而言,行車型態污染測試即為模擬車輛在路上的駕駛行為(如:加速、定速及減速),以蒐集尾管排放的氣體,經過精密的計算分析之後,算出車輛每行駛一公里所排放出管制項目氣體的重量。
現今法規標準值的規定較為嚴苛,故對於行車型態污染測試有詳細分級的必要性。舉例來說,對於大排氣量的機車,較需注意其在高速行駛下的污染排放狀態,因為此類機車大部分的里程都是行駛在此種型態下;但對於婆婆媽媽們買菜用的輕型機車,則需留意其在低速下走走停停的污染排放狀態。所以對於之前不管燕瘦環肥統一適用的測試行駛型態及管制標準,在管理上很難做到所謂的最佳化。
WMTC(World-wide Motorcycle Test Cycle)是目前全世界各區域對於機車行車型態污染測試的共同趨勢,預計國內機車的污染法規在進入六期排放標準時,極可能採用WMTC的測試方法。該方法對於儀器設備的要求及計算方式,基本上與目前使用的方法大同小異,差異最大的部分就在於對車輛種類的分級更為詳細,各等級的車輛也有相對應的測試行駛狀態,以使測試結果與路上行駛時發生的污染更加貼近;當然,各等級車輛近似於量身訂做的測試方式,也有利於訂定出更嚴苛且是目前技術能力可以達到的管制標準,以降低整體的污染狀況。
以下將就國內從三期~五期,以及未來的WMTC的車輛分類及測試行駛狀態做詳細比較。
各管制期別之車輛分類及測試時之行駛狀態
|
![]() |
![]() |
圖一 ECE R15行車型態
|
![]() |
圖二 EUDC LOW行車型態
|
![]() |
圖三 EUDC行車型態
|
![]() |
圖四 WMTC test cycle part 1/part 1 reduced speed
|
![]() |
圖五 WMTC test cycle part 2/part 2reduced speed
|
![]() |
圖六 WMTC test cycle part3/part 3reduced speed |
法規的趨勢,往往會帶領技術發展之走向,在車輛性能技術已發展成熟之際,降低污染的技術已成為所有車廠追求的目標。隨著機車污染法規一代代的演進,雖然複雜度增加,但卻可讓各機車廠在開發新機種時有更適切的依據,不至於因法規的泛用性而阻礙了某些機種的發展,相信日後大家必定可以使用到更低污染,且更符合使用目的之機動車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