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文章
5月重點產業新聞評析
車輛研究測試中心 國際合作部 / 黃樑傑 整理
重點要聞評析:
1. 美汽車5月銷量大增 出現兩位數成長
隨著消費者在5月選購新車型,加上租車公司同政府機構紛紛開始擴張車隊規模,美國主要汽車業者5月的國內銷量均出現兩位數的大幅成長,只有面臨大規模召修危機的豐田汽車業績只溫和成長了7%。
美國汽車業5月整體銷售成長反應出,雖然仍很脆弱但是持續復甦中的全國經濟,正帶動汽車行業走出困境。汽油價格穩定、汽車貸款從新開始放鬆。即便上月股市下跌8%,仍不能阻止消費者的購車需求。
體質最健全的美國汽車廠商福特(Ford),5月份銷售年增21.9%,同時也是連續第6個月成長逾20%。 福特表示,5月份銷售增至19萬6912輛,去年同期為16萬1531輛,並計劃將第二季的產量提高。這也表明他們預計消費者的購買需求還會持續增長。
去年同期正面臨破產窘境的通用汽車(GM)及克萊斯勒(Chrysler)上月都有兩位數的銷售增長。通用汽車上月銷售增長17%,而克萊斯勒更有33%的跳升。
主要汽車業者預計,根據5月銷量計算,季節性調整後全年銷量將達到1140萬輛。這個數字高於今年1至4月的平均1,100萬輛年率計算銷量。同時相比2009年的1,040萬輛也有顯著提高。
其他日本、南韓以及歐洲的車廠上月也都有超過20%的銷售成長。這也是汽車業連續第七個月出現銷售成長。
今年稍早前展開大規模召修的豐田汽車,是銷售成長幅度最小的大型汽車廠商。豐田5月份美國銷售較去年同期成長6.7%,數量達16萬2813輛。
新聞評析:
根據Markline資料庫顯示,美國今年以來車市每月都保持正成長,其中2月到5月更是都保持了雙位數的高成長幅度,累積至5月底美國銷量已達463萬輛,較去年成長逾兩成。美國車廠在這一波車市回溫大多嚐到了甜頭,但豐田是一個例外,儘管豐田在美國仍然延續著自3月份以來的促銷政策,但是3、4月份的高增長似乎對市場需求提前透支,5月銷量增長遠遠落後於整體增幅,這似乎顯示"召回事件"的衝擊依然存在。
2. 大陸新能源車補貼 5地試辦
中國財政部等4個部會近期聯合發出「關於開展私人購買新能源汽車補貼試點的通知」,自昨(1)日起,在上海、長春、深圳、杭州、合肥等5個城市展開私人購買新能源車補貼的試點工作。插電式混合動力車最高補貼5萬元人民幣(下同),而純電動車則最高補貼6萬元。但這項補貼限制給予汽車銷售商,而非直接補貼到個人,因此政策效果有待觀察。
中國在去年3月份發佈了「汽車產業調整和振興規劃」,當中指出,希望在2011年時達到純電動車、充電式混合動力車,以及普通型混合動力車等新能源車產品生產規模50萬輛的規模,而且新能源車的銷售量要達到5%左右。因此,預估屆時年產值可望達到1,000億元的規模。
而近期相關單位推出了相關推動新能源車銷售的細則與新政。包括中國財政部、科技部、工業和信息化部與國家發改委,日前推出了私人購買新能源車補貼的試點政策。首期自昨日開始,在上海、長春、深圳、杭州、合肥等5個城市試辦。
中央財政將對這5個試點城市私人購買、登記註冊和使用插電式混合動力車、純電動車,給予1次性的補貼。補貼標準依據車輛使用的動力電池能量而定,按每千瓦3,000元給予補貼,插電式混合動力車最高補貼5萬元,而純電動車則最高補貼6萬元。
然而這項政策中規定,補貼資金將撥付給汽車生產企業,而汽車製造商則以扣除補貼之後的價格授與私人用戶或租賃公司。因此,只是補貼給汽車製造商,讓車商降低新能源車售價,提高消費者購買意願,而非以補貼來鼓勵私人購買新能源車。
同時,原本各界預期按汽車工業發展水準來看,北京、上海、深圳、重慶和武漢,將成為首批新能源車補貼試點,讓北汽福田、上汽、比亞迪、長安、東風等在新能源車耕耘許久的車廠,獲得實質補貼。但出乎意外的,北京、重慶、武漢3地出局,變成是長春、杭州與合肥等3個黑馬城市成為試點。
另外,深圳市發改委近日表示,將在中央新能源車補貼細則的基礎上,推出當地的補貼政策。深圳市政府計畫,在個人、社會團體、企業購買新能源車時,依據國家補貼的基礎,再加碼補貼2萬元。
新聞評析:
新能源汽車要形成產業化必須要使產品擁有好的性價比,對於還沒有形成大規模生產的新能源汽車,國家的政策補助不言可喻。醞釀了一年多的新能源汽車補貼政策終於出爐,中國的新能源汽車產業似乎一夜之間駛入了快速發展道路。
但如果仔細觀察政策補貼方法,其實政策暗藏玄機,車廠想要獲得補貼,就必須進入工信部的《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示範推廣應用工程推薦車型目錄》,肯定的是,進入《目錄》的都是國產化車型,而像通用VOLT、日產LEAF等準備以進口形式落地中國的電動車,顯然無法享受補貼。而從五個補貼試點的城市下去觀察,不難發現5個城市分別對應的是上汽、一汽、比亞迪、吉利和奇瑞這5家企業,扶持自家車廠的意味相當濃厚。
3. 國內車市5月微幅衰退2.9% 較去年仍成長
根據監理所最新統計。連續4個月成長後,台灣新車市場5月和前4月比較,微幅衰退2.9%,但累計1到5月仍成長39%,前5大品牌中的三菱、裕隆日產和MAZDA,單月及累計都能保持正成長,表現亮眼,顯然車商加碼促銷,抵擋了沒有政府購車補助而可能發生的大幅衰退。
財政部今年不再延續去年的購車減貨物稅的購車補助,車商多半對今年車市抱持悲觀態度,但今年景氣逐漸回溫,消費信心恢復,加上國產五大品牌都全力做多,除了年初以來的各種優惠,各家車商還不斷加碼促銷,如三菱曾推出購車抽上海世博旅遊機會,福特則是不斷加碼,零利率之外,先推出送購車基金、後有加送配備等。在沒有全新世代車款推出下,各品牌都能保持成長。
中華三菱業務經理王國繼就表示,車商不斷加碼促銷,提供的優惠超過政府去年的3萬購補助,而整個大環境氣氛也的確好轉,讓民眾更有信心購車。
五大品牌之中,5月表現最亮眼的尚屬中華三菱,月成長1.2%,較去年同期成長62.3%,裕隆日產月成長12.2%,較去年同期成長23.7%,MAZDA月成長僅0.7%,但較去年同期成長54%。
進口車市場也小幅成長,但高價品牌如雙B、AUDI,甚或是保時捷等跑車品牌,成長多在15到30%之間。突顯先前各車商預測汽車市場消費兩極化的加劇已經發生。
新聞評析:
今年五月車市雖面臨南歐國家債信危機而導致全球股市走跌,又適逢報稅季節等利空消息罩頂,資金慘遭套牢的消費者放緩交車速度,幸虧車廠促銷加碼動作頻頻與經濟景氣開始復甦,國內五月車市仍繳出了2.5萬輛的好成績,仍較去年同期成長39%。
展望6月,若國內股市能夠止跌回穩的話,再加上6月與7月是車市景氣循環的波段高點,預估6月汽車銷量將會較5月成長,6月銷量已有車廠預估將成長至2.7至2.8萬輛。
4. 布局電動車 豐田入股Tesla
雖然豐田的召回事件尚未落幕,但公司要擴展市場的野心始終沒有停止。豐田周四高調宣布已經投資5,000萬美元取得美國電動車製造商Tesla約1成股權,以確保該公司在油電混合動力汽車市場上的主導優勢,能夠延伸至下一世代的綠色環保汽車市場。
汽車品質瑕疵與召回事件,已經動搖豐田作為全球汽車龍頭的地位,而豐田投資位於加州的Tesla,所打的如意算盤是除了要布局未來的環保汽車市場之外,更重要的是利用Tesla的企業和其股東形象,以及藉此增加投資加州等方式來挽救其聲譽。
Tesla創辦人穆斯克(Elon Musk)以創新點子豐富著稱,曾創辦線上付款公司PayPal,也投資火箭事業,被視為電影「鋼鐵人」主角的化身。Tesla其他股東還包括Google創辦人佩吉(Larry Page)和布林(Sergey Brin)、德國戴姆勒汽車和阿布達比的主權基金。
為了達到宣傳的效果,豐田社長豐田章男特別與穆斯克、加州州長阿諾一起,在周四高調舉行記者會宣布這項投資案。
根據投資協議,Tesla將取得豐田在加州弗里蒙特的廠房。它本來是豐田與通用結盟時,共同使用的生產工廠,但去年拆夥後被迫關閉,造成4,500名員工失業。阿諾表示,現在Tesla重新啟動廠房,可創造1,000個就業機會。對於失業問題嚴重的加州來說,這仍算得上好消息。
Tesla本來只生產高價位的電動跑車,但與豐田合作後,將利用這座廠房生產其已經完成設計的4門家用小轎車Model S。
豐田除了想挽回企業形象和彌補聲譽外,也可望從這項投資案中獲利。因為Tesla早在1月申請辦理股票首度公開上市(IPO)籌集1億美元;如果市況有利其IPO,豐田的投資也將水漲船高。
新聞評析:
在美國和加州減少廢物排氣法日益嚴苛的情況下,迫使汽車生產商提供污染更小的汽車,而Tesla是全美唯一生產以電池為動力並能在高速公路合法行駛的汽車的產商,這是豐田投資Tesla背後最大的原因。
豐田是全球最大的混合動力汽車製造商,而Tesla是一家小型的電動車車廠,所推出的產品都以跑車為主,主打超跑性能卻有零排放、零油耗的好處。這次Tesla與豐田合作,可利用豐田的大型生產線造車,而豐田亦可借Tesla的電池技術,繼續開發北美電動及混能汽車新市場,至於最後是否真正雙贏,得要由時間驗證。
5. 裕隆電動車 加速「充電」
裕隆集團自主研發電動車動作頻頻,先斥資3億元成立裕隆電能公司,投入電動車電池蓄能、交換電池、電池租賃等相關業務,並計劃在年底前完成布建,此舉宣示裕隆電動車上路之日不遠。
此外,中國積極推廣電動車使用,裕隆集團也積極籌畫進軍大陸電動車市場。一旦台灣電動車市場建置完成,成功運轉,裕隆將複製台灣經驗,加速大陸電動車市場的發展。
裕隆汽車6月9日公告,將投資3億元成立裕隆電能公司,將經營電動車電池相關業務,除了廣設據點供應未來電動車充電所需,後續並將進一步提供電池交換、電池租賃、電池買賣等相關業務。
同集團的中華汽車也將於15日正式上市電動機車e-moving,有加上裕隆的自創品牌納智捷、酷比,都已完成電動車產品開發,一旦扮演後勤服務角色的裕隆電能相關據點布設完成,裕隆集團的電動車事業將快速發展。
據了解,裕隆電能董事長將由裕隆汽車總經理陳國榮擔任,總經理則由華創副總經理李俊忠擔任,由裕隆公司百分之百轉投資,但未來不排除尋求策略合作夥伴,進一步投入電動車電池服務與基礎建設。
裕隆協理蕭明輝指出,裕隆電能將在近期內成立並展開相關計畫,預計在今年底前完成電動車充電站等建置,完成裕隆電動車上市前的基礎建設,替電動車上市鋪路。
至於中華車很早就開始切入電動車研發領域,中華車技術高層運用視察大陸東南汽車的機會,多次深入大陸內地,考察電動機車廠與鋰電池廠。裕隆的電動車投入多時,本身的開發已經完成,但尚未正式上路,其中關鍵除了相關法令問題,基礎建設也是一大考量。
新聞評析:
台灣在電動車發展上擁有優於其他國家的發展利基,如兩岸簽訂ECFA後,車輛產業可直接進入中國市場,台灣廠商已切入全球電動車供應鏈與台灣本身行車條件適合發展綠能車輛。因此國內已有多家業者投入電動車產業,其中在動力馬達、電池正極材料、電池管理系統、動力電池模組以及電動車整合開發等各項目均有業者投入研發,若再加上裕隆電能這塊拼圖,國內電動車產業版圖就相當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