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文章
兩岸電動車合作開發契機簡評
國際合作發展部 產業發展課 王昱鈞
一、產業現況說明
1.中國大陸產業現況
中國大陸已超越美國成為全球最大汽車市場,2009年汽車市場規模達1,364萬輛,年成長45.4%,從2009年開始,中國大陸將進行3年投入200億人民幣13城千輛示範運行推動計畫,並將於2010年擴大到20個城市,政府並提供6萬人民幣/輛之電動車購買補助。
根據北京「發改委」及「科技部」所提出之電動車產業化目標,按其發展需求,估計於2015年時,中國大陸市場會出現電動車約150萬輛的市場規模,市占率約10%。另外,根據市調機構iSuppli中國研究部門研究資料顯示,中國汽車電子業者,純外資或是與本土廠商合資企業之比重仍高,因此,中國大陸汽車電子關鍵組件業者,普遍存在著以市場誘因與國際大廠換取技術之市場現況。
2.台灣產業現況
台灣汽車市場規模小,全球排名30,2009年汽車市場銷售達29.4萬輛,最大產能70萬輛,產能利用率僅42%。由於國內具領先全球的ICT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產業,無論是在資訊、通訊、半導體及光電產品等領域,均有極佳之發展經驗,因此,憑藉著台灣雄厚之ICT產業技術,將可以提升電動車加值應用,成為更安全、節能、舒適的電動車,符合消費者的使用需求。
目前國內智慧電動車廠商已小量量產,已有納智捷、必翔等廠商推出智慧電動車,納智捷於2009年底發表第一款智慧電動車Luxgen M7,規劃於台北坪林進行示範運行20輛,必翔更是於2008年在歐洲推出與法國MicroCar所合作的輕型智慧電動車,並已接獲1,000輛訂單。
台灣廠商除了有智慧電動車發展能量外,亦於智慧電動車零組件供應上展現相當實力。富田科技、公準精密及致茂電子已與美國Tesla Motors智慧電動車製造商簽訂合約,分別供應智慧電動車用感應馬達與動力控制模組。此外,能元科技更是負責提供BMW第一款電動車Mini-E的鋰電池模組,台灣智慧電動車零組件廠商在國際競爭力,實不容小覷。
二、產業問題說明
國內電動車市場胃納量有限,無法支撐廠商龐大的生產、開發及行銷費用,因而限制了國內廠商的研發投入,雖然中國大陸近年來之汽車市場規模逐年快速成長,但在綠能動力科技及汽車電子技術研發領域之發展,仍需參與國際大廠技術合作授權,相較於中國大陸,國內已具領先全球之ICT 技術,這也是中國大陸業者開發電動車及汽車電子產品迫切所需之關鍵發展要因。因此,可善用此機會擴展消費市場,依互補互惠之原則,提升電動車整車及零組件等相關產業外銷實績,促進台灣電動車產業競爭力。
三、兩岸電動車合作開發影響說明
對中國大陸廠商之而言,與台灣廠商合作,除了可快速取得台灣優良電動車及汽車電子零組件研發成果,並可藉由在台生產取得製造管理經驗,再以台灣製造行銷國際。
因此,以台灣優異的ICT產業技術創新為後盾,極有機會切入中國大陸龐大市場商機,結合中國大陸市場發展電動車,可促進國內自主整車品牌及關鍵零組件行銷中國大陸,加速拓展國內電動車整車、零組件及加值服務等消費市場發展,提升全球化競爭力。兩岸合作之影響簡述如下:
1.電動車整車
中國具有廣大市場及政府補助購買電動車之政策,兩岸合作對台灣電動車發展有利。
2.電動車及汽車電子零組件
中國電動車及汽車電子隨中國汽車市場需求倍數增加,且中國之設計、搭配技術及供應鏈不如台灣,是台灣絕佳切入機會。
四、兩岸策略合作建議說明
未來兩岸電動車合作開發,將建構在聯合研發就近量產之模式,依互補互惠原則,兩岸市場為腹地,擴大產業規模,藉以進軍全球電動車市場,創造兩岸車輛產業雙贏局面。具體建議敘述如下:
1.以台灣綠能動力科技之核心優勢,建構兩岸電動車整車及智慧化系統模組創新研發平台。
2.透過兩岸ECFA平臺的建置,由台灣工廠高品質製造能力,建構跨國品牌兩岸生產基地的組合。
3.以台灣ICT科技研發能力,強化中國大陸品牌差異化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