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文章

「更綠一籌」的車輛產業發展思維(下)

2010 / 04 / 14

車輛研究測試中心 營運管理處協理 陳良忠

      湯瑪斯.佛里曼先生於2010年1月造訪台灣時,曾表達期望台灣應該把握機會,善用所擁有的最珍貴、可再生的能源,就是台灣人民的「腦力」,期許台灣在挖掘腦力的過程當中,持續開啟「創造」、「知識」、「才能」及「企業精神」,進一步從資訊科技(IT)的佼佼者推進至全球能源科技(ET)競賽中的優勝者,甚至成為這場全球「綠能革命」的領導者,同時,亦建議政府部門應快速訂定明確的新能源政策及各種配套措施,包括獎勵、稅賦及基礎設施建設等施政規劃並加以落實,才能刺激市場,促使潔淨動力、能源效率及節能綜效達到一定的規模;

     而200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保羅‧克魯曼(Paul Krugman)先生於2009年5月抵達台灣參加「台北國際經濟金融論壇」期間,亦曾建議台灣應該善用基礎條件,在科技上持續創新,其中在硬體的創新方面便是建議可朝促進低碳經濟投資,讓環保科技與綠色科技的運用發效,進而啟發內需經濟,並可有效激勵貿易出口的成長,亦著實道出了台灣未來產業發展的可行方向;
 
     此外,創造「EQ (Emotional Intelligence)」來表現人際間相處及溝通良莠指標的丹尼爾.高曼(Daniel Goleman)先生,有鑑於人類對環境的破壞已加速地球環境暖化、造成氣候變化異常,亦再次提出了「綠色EQ (Ecological Intelligence)」的概念思維,呼籲全球企業要對環境生態保護加以重視,不僅要維護地球的有限資源,甚至要創造再生資源,同時也可促進企業本身商品與服務的競爭力。
 
「低碳足跡」的綠能車輛訴求
     近些年來,地球資源耗竭問題與暖化危機持續升高,前美國副總統高爾(AL GORE)曾於2006年出版宣導全球暖化問題嚴重性的環保紀錄片《不願面對的真相(An Inconvenient Truth)》,法國著名導演盧貝松(Luc Besson)亦隨後於2009年6月9日配合世界環境日(World Environment Day),在全球50個國家上映其監製的地球環保紀錄片《盧貝松之搶救地球(Home)》,以及從2010年2月底便開始在台灣巡迴放映由知名評論家陳文茜主導製作的65分鐘紀錄片《±2℃》,皆是在傳達「地球所面臨的嚴重危機,必須積極搶救地球」的訊息,有關氣候變遷、環境保護、生態平衡及綠色經濟之間的同體共生問題,已是目前國際論壇的當紅議題;而湯瑪斯.佛里曼、保羅‧克魯曼及丹尼爾.高曼等全球知名大師亦相繼論述「綠色」或「綠能」的趨勢觀點,使得綠色科技(Green Technology)應用與綠色產品發展、綠色政策與規範、綠色經濟、綠色GDP、綠色建築、綠色城市、綠色車輛等應用之道夯熱而生,已成為全球各國政府與相關廠商積極關注及因應的焦點所在。近年來,各先進國家亦已加大力道推動太陽能、風力發電及氫能等綠色能源的開發,期能提高「再生」/「低碳」/「零污」能源的使用,並且致力於能源開發與傳輸效能的提升、高效率智慧電網系統及使用環境的構建等工作,顯見各國政府及產業對於如何因應未來全球石化能源枯竭後的新能源需求,多已進入未雨綢繆之境,甚至已是先進國家當務之急的重要政策,尤其是具有節能減碳指標性的碳足跡標籤(Carbon Footprint Label),已然成為追蹤產品生命週期碳排放量的新顯學,自從2006年由英國碳信託基金(Carbon Trust)推出第一個碳標籤之後,世界各國各式各樣的碳標籤制度已陸續被制訂出來,亦被預期將是未來全球在推廣綠色產品的做法上,付予更加具體化、普遍化的訴求趨勢,因此,就車輛產業而言,在將來的綠能世界裡,要能做到真正「低碳足跡」、「高效能」的綠能車輛,才是發展新能源車輛的最終訴求,換言之,「綠色生產」、「綠色能源」、「綠色車輛」及「綠色營運模式」,將是車輛產業未來賴以競爭取勝的重要經營策略;

      例如,日本筑波市已在2010年3月間啟動一個先進的實驗運行計畫,結合了汽車廠商、金融服務業、租賃業、便利商店及加油站等多種行業共同進行運行計畫,整合運用太陽能發電系統、鋰離子電池電動車、儲電系統、智慧電網(SMART GRID)及資訊控管等各方面技術,目的便是要發展一個具有遠端監控、及時資訊傳輸、用電最佳化的智慧型且又十分環保、低碳化的交通運行示範區,來為電動車輛普及化預作準備;

     再如,日本三菱汽車除了積極發展i-MiEV電動車等零排碳車輛之外,也將降低排碳量設定為生產線目標,以期為全球暖化問題盡一份心力,三菱汽車已逐步在各大廠房加入節能照明及空調系統,並以太陽能等替代能源作為主要供電來源,期望在2020年之前,各廠房平均每輛車生產過程的排碳量能較2005年減少20%,如何降低汽車產品生命週期的排碳量,已成為該公司在經營策略及行動中的重要課題。

     又如,美國Better Place公司除了在丹麥與車廠合作研發電動車及其運行使用之外,並與該國電力公司合作廣設電源供應站的計畫,試圖利用丹麥約佔20%供電來源的風力發電作為電動車的儲備電力,同時亦爭取丹麥政府結合各界投入上億美元經費來建置電動車運行網路,企圖快速增加電源供應站的建置數量,加上丹麥政府的減稅方案與設置免費停車等優惠措施,皆是期望加快推動「低碳足跡」電動車的普及化;

    而美國福特汽車繼於2007年與微軟公司合作開發2008年新車款的聲控通訊影音裝置系統「Sync」,結合藍芽手機、聲控通訊系統、以及Microsoft Zune及Apple iPod等音樂撥放系統,提供多項便利操作介面及多媒體視訊的駕駛環境之後,又於2010年3月底與微軟公司簽署合作協議,聯手開發能夠連結住宅、電動車,以及能源公司等公共企業的電腦化系統,藉以協助企業管控能源成本、發電產能及消費者的電動車用電節費管理,預期將透過微軟公司所發展的電腦化系統,率先應用在福特汽車預計在2011年上市的Focus迷你電動車上,該項系統能讓公共事業公司依不同時段調整用電費率,並且讓消費者使用公共事業公司發電系統負荷最小的時段來進行儲/用電,使消費者能夠將其電動車結合至家電設備,在用電離尖峰期間自動選取最佳儲/用電時段,獲取最低成本為其電動車充電,同時,藉由家用蓄電池蓄電量增加及智慧電表的應用,進一步讓消費者能夠方便自行儲存及供應最低成本的電動車充電需求,讓消費者更容易負擔電動車的用電成本,才能讓電動車逐漸普及;

      另在中國大陸方面,中國電網兩大巨頭的中國國家電網公司及南方電網公司在看好電動車市場的後續發展潛力之下,紛紛斥資興建充/供電站,並已開始運作智能用電、光伏發電與風力發電等監控及管理,便是企圖進一步因應中國大陸未來在新能源、智慧型發電及用電效率提升等方面的需求。

      可見,日、美、歐及中國大陸等國家除了結合車廠大力推行綠能車輛的使用之外,更已投入能源結構的低碳化作為,將綠色材料、太陽能、風力發電、生質能源、氫能與燃料電池、智慧電網等運用進行整體性的規劃,甚至是從設計、生產製造、銷售到整體營運及服務模式,都已考量到以綠色EQ為訴求的應有思維及具體實踐,降低汽車產品生命週期的排碳量,亦已逐漸成為各大汽車公司在其企業經營中必須加以重視的課題及社會責任;

      此外,如何發展出具有「綠色EQ」、「綠色設計」、「綠色材料」、「綠色生產」,以及加上採用「綠色能源」及「綠色營運模式」等特色的「綠色車輛」,真正做到「更綠一籌」、「更智一籌」、「更勝一籌」的未來車輛產業發展,似乎已是全球各先進國家在邁入未來綠能世界過程中所戮力以赴之處,也是有志於發展綠色車輛的相關廠商所應有的前瞻性思維,值得各界思量!
 
台灣車輛產業的因應思維
      因此,在綠能車輛的推動發展已是全球趨勢之下,台灣車輛產業如何「更綠一籌」、掌握「碳優勢」,尤其是在歐、美、日及中國大陸皆已大力推動電動車輛的使用環境及產業發展的情勢下,如何迎頭趕上、運用優勢、開創契機,已屬當務之急。雖然,在未來幾年內,全球電動車市場普及化的進程仍有待進一步觀察,但是,相關政策及配套方案的推進工作,似應加快腳步、預作佈局規劃,才能搶得機先;台灣的電動車上下游關鍵技術供應鏈已逐漸在成形當中,投入電動車動力系統及電池等相關廠商也逐漸在增加及增強當中,亦相繼在國際供應鏈上嶄露頭角,更有國產自主品牌的電動車已可領牌上路,不過,組裝一部電動車不難,但是,開發一部電動車能夠真正量產上路成為消費大眾所使用,就非易事,除了成本居高不下之外,在技術上更是具有相當專精的困難度,包括電池、電動馬達的選配、電能管理設計、動力系統控制及系統整合等工作都是各有其專業獨到之處,如何在具有競爭力的成本控制之下,達到最適化的「電能效率」、「動力轉換效率」、「動能回收儲存效率」,以及「安全性」、「操控性」及「耐久性」等品質可靠度的確保,已是各家車廠所賴以競爭的學問,更是上、中、下游各個供應體系在每個環節中都必須十分嚴謹面對的重要課題;此外,如何讓消費大眾能夠有意願使用電動車,以及如何適時適地建置適足的充/供電網路來提供具有最佳效率、安全可靠又方便的充/供電系統,亦是各界亟力思考所在,更是充滿了很多不確定的因素需要去突破。

       然而,我們可從一些先驅國家的作法及範例上,獲得相當的資訊及經驗來加以參考應用,例如,藉助政府的力量建構良善的電動車使用環境及提供各項優惠補助或鼓勵措施,來推升消費大眾的使用意願,甚至直接挹注產業自主創研技術的再精進,從而提升其產業的國際競爭實力,已是世界各國政府在推廣電動車政策的過程中,不得不且多半已是「有志一同」加以採行的必要作為,而各家車廠在開發各型電動車的同時,更是在充分掌握電池及關鍵組件後,先行結合電力公司等跨業及政府單位進行多年的示範或實驗運行後才量產上市,例如德國BMW公司的電動車Mini-E、日本Mitsubishi公司的i-MiEV及Subaru公司的R1e電動車等皆是如此,以及即將於2010年12月上市的日本Nissan電動車Leaf,亦是經過實驗運行之後,才在日本境內先行量產上市,進而推展至境外市場的生產銷售。

       當前,台灣刻正戮力思考發展新能源汽車(尤其是智慧電動車)的方向與做法,若能有效運用車廠的彈性製造及差異化設計能力,結合優勢的資通訊產業及產、官、學、研各界間的縱橫能量,將ICT的優勢推進至能源科技(ET)及綠色科技(GT)的快速掌握,儘快切入並解決電動車發展的各項成功關鍵因素(尤其是高效能電池、充電設施及營運模式),並積極就核心技術、法規管理、產業政策、環境塑造等方面來加以努力,包括:(1)技術面的基礎材料(電池材料與電力元件)、前瞻技術創新(高效能電動系統與機電控制技術)、關鍵零組件及整車系統開發與製造的掌握;(2)法規面的標準、檢測、產品一致性規格及使用管理,以及參與產品國際化規格的訂定(尤其是切入中國大陸廣大市場未來所需的充電設施/站/器及電池等產業規格標準形成期的制定機會及影響力);(3)政策面的產業推動策略,包括提高投資誘因、促進普及化的獎勵措施(包括貨物稅、關稅和燃料稅是否該減免、充電費用的收取、充電站的鋪設及車廠開發電動車是否給予協助等),透過公家機關及大型企業的領頭示範、率先使用綠能車輛等;(4)充電及電池營運模式(電源/充電/交換/回收/再利用)及行車環境的塑造,針對區域性示範運行及車隊運行等方面進行整體性之規劃;加上利用台灣城鄉與都會集中、景點特色,南北距離不是很遠的使用環境下,發展綠色觀光、綠色運輸,逐步推動電動車輛的運行系統,善加運用優勢及外來資源,台灣才有機會成功推動電動車輛的使用環境及產業發展。

      台灣在綠色能源產業的政策推動及相關行動方案已然箭在弦上,即將謀定而後動,台灣企業若能加速應運用優勢的ICT產業及機電整合能量、車廠的彈性製造及差異化設計能力,逐步掌握綠能科技的各項關鍵技術,並在政府的加持之下,積極運用政府重點挹注的「綠色能源產業旭升方案」,包括「能源光電雙雄:太陽光電及LED照明」及「風火輪:風力發電、生質能源、氫能與燃料電池、能源資通訊、能源節約服務及電動車輛」兩大主軸的有效結合及應用,以及「智慧電動車發展策略與行動方案」的示範運行計畫及相關補助政策,來一併規劃及落實開發具有競爭力的各種綠色產品,相信應可更快、更進一步推升台灣相關產業朝向「低碳」及「高值化」的綠色商機及經濟綜效發展;

      同時,在中國大陸汽車市場正行快速向上發展的情勢下,應宜加速把握時機,運用兩岸市場的推升機會,促成兩岸產業標準的相容性及產品測試驗證的互認合作,透過兩岸「質」與「量」的進一步合作,做好務實的技術內涵及行銷佈局,厚植強健的競爭實力,擴大經濟規模,台灣車輛產業才有機會發展出智慧車輛及電動車輛的新一波契機,進而爭取國際商機,切入全球市場,在智慧化的綠能世界闖出一席之地,不僅能「更綠一籌」,還要「更智一籌」,甚至「更勝一籌」!在全球車輛產業中扮演關鍵性角色,相信這也是台灣車輛產業亟欲要突破現狀、破繭而出的一個重要轉捩點!

延伸閱讀:「更綠一籌」的車輛產業發展思維(上)

訂閱電子報

「填妥下列資料,即可完成訂閱電子報手續」

ARTC行動辦公室

提供同仁各項作業系統之快速連結服務

SSL VPN服務 WEB Mail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