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文章
「更綠一籌」的車輛產業發展思維(上)
車輛中心 營運管理處協理 陳良忠
2008年至今,國際原油價格巨幅波動,曾飆升至每桶近150美元的歷史峰值,更曾跌至近30美元的谷底,近幾個月來則已趨穩在70至80美元之間振盪;而由美國引爆的金融海嘯更肆虐全球,破產聲接連而起,造成全球性的經濟蕭條,所幸自2009年第三季起,全球經濟景氣逐漸復甦,汽車市場亦多有起色,尤其是中國大陸在「保增長、擴內需、調結構」的產業調整及振興政策實施下,自2009年1月起減半徵收小排氣量乘用車購置稅,並啟動「汽車下鄉」,透過補貼來激勵農村的汽車銷售,成功開拓了農村的消費市場,以及在「以舊換新」的鼓勵帶動下,造成整個中國汽車銷售市場結構起了很大的轉變,一些二、三線地方都市及鄉鎮的小型車銷售量大幅增加,自2009年3月起中國汽車月銷量便已突破百萬輛,使得中國汽車市場早在2009年第二季初期即已竄升成為全球第一大車市,之後更是一路以月銷超過百萬輛之勢冠蓋全球,全年產銷皆已接近1,400萬輛(產銷分別達到1379.1萬輛及1364.48萬輛),各大國際級車廠亦拜其市場熱銷之賜而多有斬獲,全球前十大汽車集團並已重新排名,位居第三的福特汽車已在2009年間相繼被德國福斯汽車及韓國現代汽車集團擠下,退居至世界第五,中國上海汽車集團則已擠入前十大集團行列;而印度則挾其近12億人口市場成長之勢急起直追,使得中國及印度為主的廣大新興市場及汽車產業發展走向,已成為全球矚目焦點、車廠必爭之地。此外,眾所矚目的美國三大汽車廠消長,也在美國政府的襄助下,使得通用汽車快速獲得重生,福特汽車亦早在2009年第二季即已轉虧為盈,2009全年獲利更達27億美元,一些具指標性的企業似乎也已逐漸跳脫了經濟大蕭條的旋渦。
新能源車輛的發展
而在全球節能減碳的潮流及焦點方面,儘管在哥本哈根召開的聯合國第15次締約國會議(Conference of the Parties;COP15)閉會後所出爐的三頁「哥本哈根協定(Copenhagen Accord)」,並未能如環保團體期望,擬定出具體的新規範、新制約,而仍須寄望於下一次在墨西哥舉辦的COP16,在全球節能減碳的推動腳步上似乎已有所延宕,但相信在全球油價波動不穩、油源逐漸用罄及溫室效應等環境因素壓力下,節能減碳及新能源的開發應用,仍是世界各國戮力以赴的政策潮流,而且全球性的競爭更將日趨激烈,不僅是歐、美、日等先進國家,就連中國及印度等開發中國家,都已積極投入在新能源車輛的發展;
因此,在「綠能科技(GT)」的進展之下,可以預見未來全球各主要汽車生產國家在發展環保及節能、替能車輛的課題上,將會大量藉由電子化及新能源、新科技等技術的不斷創新及應用,朝向「再生、替代」能源、「低污、零污」排放與「輕量化」設計等訴求兼顧的『先進潔淨/省能車輛(Advanced Clean & Lean Vehicle, ACV)』,或稱為綠色、綠能車輛(Green Vehicle)的新能源車輛方向發展,包括先進的、高效率和清潔的燃油引擎(High Effective & Clean Fuel Engine)、替代性清潔燃料系統(Alternative Fuels)、混合動力車(包括汽油、柴油、生質燃料及油氣混合的HEV及插電式混合動力車PHEV)、電池動力車(BEV)、燃料電池車(FCEV)及太陽能車(SEV),甚至是空氣動力車(APV﹕Air-Powered Vehicle),都是未來汽車動力的來源選項,預期未來將會相繼出現並同時存在一段時間,至於何種動力選項才是會在未來世界中脫穎而出的明星車種,則端賴各方的競技及各自的預測﹗
惟就目前的應用狀況而言,生質燃料及混合動力車輛已達一定程度上的成長,尤其是與汽、柴油、生質燃料或油氣混合的各種型式動力車種已相繼上市,預期在未來5至10年仍將是綠能車輛的熱門車種,至於純電池動力車種,雖然仍處於電池成本及效能尚有很大的進步空間、充/供電網路亟待佈建,以及營運模式正行蘊釀的萌芽階段,但純電池動力車種的開發、上市及運行,已是全球綠能車輛最夯的焦點所在。
以中國大陸為例
例如就全球電動車輛市場中最具發展潛力的中國大陸而言,觀察中國政府近十年來的車輛產業政策,早在2001年至2005年間推動的「十五」863計畫,即已加大投入力道進行新能源汽車的開發和技術研究,而在2006-2010年「十一五」期間所延續的計畫中,仍接續投入至少75億人民幣來發展新能源車輛,並持續致力於「三縱三橫」的電動汽車發展布局(混合動力電動汽車、純電動汽車、燃料電池汽車、動力蓄電池及其管理系統、驅動電機及其控制系統、多能源動力總成控制系統),電動車輛的發展已是中國大陸發展替代能源車輛的重要政策之一,甚至已被定位為其「國家七大戰略產業」來加以推進,同時更成立「能源委」來進行整體性之督導及規劃,中央企業如國家、南方電網及中石化、中海油等公司亦均已跨足電動車充電網、電池站的建設行列;同時,近些年來,中國大陸在新能源汽車標準化的推進工作,無論在進度上、數量上也都位列世界前茅,藉由新能源汽車標準體系的完備、掌握機先,更是其推進新能源汽車產業化發展的必要手段;
就其具體作為而言,2008年9月初旬,中國科技部即已規劃連續三至四年在杭州等十個城市推動「十城千輛」新能源車示範計畫(每年發展十個城市,每個城市推出1000輛新能源汽車之示範運行),並隨後於2009年1月結合財政部共同啟動「十城千輛」計畫,展開在北京、上海、武漢、重慶、杭州、濟南、長春、大連、深圳、合肥、長沙、昆明、南昌等十三個城市推動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示範推廣工作,以財政補助政策鼓勵在公交、出租、公務、郵政及環境衛生等公共服務領域,率先推廣使用節能與新能源汽車,藉由中央政府補貼新能源車及減稅的措施(已於2009年底再釋出三項汽車優惠措施延長至2010年底或提高補貼額度的政策,包括:(1)「汽車下鄉」政策延長實施至2010年底;(2)汽車「以舊換新」的補貼金額標準提高到5000元至1.8萬元人民幣;(3)1.6 L及以下小排量乘用車購置稅的減徵政策延長至2010年底,惟稅率由2009年5%提高到7.5%),提高使用誘因,並由地方政府建置充電站等相關使用環境設施,來加速新能源車之實用性實驗進度,便是期望能逐步打下普及化之基礎;
就階段性的推進來看,中國大陸在推動新能源汽車產業的發展大致可分成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已於2008年啟動大城市公共服務領域的各種電動車型示範運行工作,第二階段則將於2010年起大舉推動新能源城市客車、微混合/輕混合轎車及微型/小型電動車的發展(5-10年大規模商業化),第三階段則是在2015年時接著推動多能源混合發動機轎車、更高規格的可充電式或抽換式電動轎車,以及較高難度的氫燃料電池轎車,顯見混合動力車(HEV、PHEV)及電池動力車(BEV)種,已是中國大陸未來五年內發展新能源車輛的最優先選項;
在企業發展方面,中國工信部於2009年6月間即發佈了新版《新能源汽車生產企業及產品准入管理規則》,對於起步期和發展期階段的產品生產批量、示範運行的區域及銷售區域、售後服務承諾、產品質量和安全追蹤等方面進行了一定的管理及限制,根據大陸媒體報導,截至2009年7月執行新能源汽車准入審查的企業就已經有18家,涉及的產品包括混合動力客車、純電動乘用車、工程車等,在工信部道路車輛企業和產品公告裡面發佈的新能源汽車已經有近百個車型,預估至2010年期間將會有超過30家以上企業申請更多產品的准入。
「更綠一籌」的思維
然而,在歐、美、日及中國大陸眾多車廠及相關企業間除了各自努力,採取鴨子划水、蘊蓄自我能量的同時,亦已陸續建立水平及上、中、下游垂直整合,甚至是跨領域的合作聯盟關係,共同投入新能源車輛相關的產業標準制訂、供應體系、關鍵技術及使用環境建構等方面的合作,顯見新能源車輛的發展已非依循傳統燃油車輛的既定體系及做法,供應體系必須重新洗牌,關鍵技術訴求已大幅易轍,商業模式亦多所變化,因此,如何在戰國群雄的競合當中出類拔萃,成為全球一方霸主,正考驗著各家車廠研發整合的實力及掌握機先的睿智。就如同紐約時報最知名的專欄作家、《世界又熱又平又擠(Hot,Flat,Crowded)》暢銷書作者,也是全球新觀點及趨勢分析的新聞領袖、世界級的綠能革命佈道家湯馬斯.佛里曼(Thomas L.Friedman)先生所言,「更綠一籌(outgreen)」的策略優勢將是未來在市場上贏得競爭的最佳利器﹗擁有「碳優勢」,才是全球化趨勢下最持久的優勢﹗可見「綠色科技」或是「綠能科技」的發展地位,將是決定未來世界各國的重要國力指標,而在全球競爭日趨激烈的新能源車輛發展契機上,若能適時開創出適價、適用的車種及營運模式,建立「更綠一籌」、「更省一籌」的競爭優勢,也才能在未來車輛產業的激烈競爭中勝出!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