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文章
SDV時代之價值重構:從製造到軟體,汽車產業的關鍵轉變
產業發展處 李佩蓉
軟體定義汽車(Software-Defined Vehicle, SDV)正引領汽車產業邁向新時代。其核心價值從引擎與機械性能,轉向能不斷更新與進化的軟體,透過空中下載技術(Over-The-Air ,OTA),車輛可持續獲得新功能、修補漏洞,甚至優化性能,讓汽車如同智慧手機般「越用越新」。
根據MarketsandMarkets報告指出,全球SDV市場將從2024年2,135億美元,以34.0%的年複合年增長率(CAGR)成長至2030年1.238兆美元,規模逾兆美元的變革,意味著汽車產業從硬體驅動,邁向以軟體為核心的價值重構。本文將聚焦四大核心議題:核心權力重塑、作業系統的主導權之爭、商業模式的演進,以及隨之而來的倫理與社會挑戰。
核心權力重塑:供應鏈分工與軟體主導趨勢
SDV 採用域集中式架構,使軟體成為影響汽車產業的關鍵要素,從過去Tier 1供應商主導的完整電子控制單元(Electronic Control Unit, ECU)模式,逐步轉向由製造商掌握整體系統整合與軟體定義的格局。在此變革中,Tier 1的角色正由硬體供應者轉為提供標準化模組與開發平台的夥伴,競爭焦點從單一硬體性能,延伸至軟體開發效率與標準化介面的靈活度。
在SDV的快速迭代中,汽車開發模式從「先硬體、後軟體」轉為「先軟體、後硬體」,在此轉變中,服務導向架構(Service-Oriented Architecture, SOA)定義了SDV軟體部分的運作方式,它將每個汽車功能視為獨立的軟體服務,透過標準化介面(圖中SOA Port)自由調用與更新,實現軟硬體解耦與模組化開發。同時,底層的虛擬化技術(Hypervisor與Secure Separation Kernel)將系統劃分為多個獨立的安全分區,確保安全關鍵功能(如轉向、煞車)與非安全功能(如資訊娛樂)在邏輯上分隔運行,以降低彼此干擾風險且符合ISO 26262等標準。這些分區的職責明確分工如下:
• 安全分區(Security Partition):作為系統的信任根(Root of Trust, RoT),提供加密、驗證與最高等級的安全策略,確保所有服務的完整性。
• 管理分區(Management Partition):作為系統的維護與協調中心,負責監控、服務管理和執行遠端更新。
• 應用分區(Partition 1 & 2):運行車輛的具體功能,如資訊娛樂、駕駛輔助,專注於業務邏輯執行。
此種SOA服務的解耦與底層的硬體隔離,讓位於管理分區的OTA Agent能夠準確鎖定目標,透過SOA Port介面,對應用分區中的特定服務進行精準遠端修復與功能更新,而非傳統的整包更新,從而保障了車輛的終身價值與快速迭代能力,大幅提升系統靈活性與更新效率。

圖1、服務導向架構(SOA)
圖片來源:GuardKnox Cyber Technologies Ltd
作業系統(OS)的主導權之戰:產業戰略核心
在車輛電子系統架構建立後,車載作業系統(Vehicle OS)成為競爭焦點,掌握OS意味掌握使用者資料、應用生態與長期服務收入,促使汽車製造商採取兩種不同策略。
首先,自主研發型,以Volkswagen的Cariad與GM的Ultifi為代表,車廠自研OS確保數據所有權和品牌自主權,但開發成本高且上市時程可能延誤,而為加速開發進程,車廠也會採取策略性合作,例如Volkswagen與Rivian成立合資公司,或與小鵬汽車針對特定市場合作,但核心目標仍是掌握軟體定義架構的主導權。其次,開放聯盟型,以Volvo、Renault、 Ford等車廠為代表,採用Google Android Automotive OS(AAOS),此模式可藉由既有生態加速上線並降低成本,但需讓出部分數據與服務主導權,可能面臨品牌差異化不足的風險,車廠透過這種合作,快速滿足消費者對智慧座艙體驗的要求。
從一次性銷售到訂閱模式:SDV模式下的商業創新與用戶觀點
SDV讓汽車從一次性銷售轉向可持續的「訂閱經濟」,車廠透過軟體更新與功能解鎖開啟全新營收模式,其營收策略可概括為兩大類型:一類是軟體核心與生態服務型,以Tesla為代表,其全自動輔助駕駛(FSD)與進階連線服務皆屬此類;FSD持續透過OTA更新演算法,提升駕駛體驗;而進階連線服務則以月費提供導航、影音與遠端監控,讓汽車從一次性消費品,轉變為可持續創造現金流的智慧平台。

圖2、自動輔助駕駛(FSD)
圖片來源:Tesla
另一類為硬體功能解鎖與優化型,傳統車廠以「軟體解鎖硬體」創造收益,例如 BMW曾推出加熱座椅訂閱服務;Mercedes-Benz透過軟體調整電動車性能解鎖加速模式;Audi採用按需功能(Functions on Demand)策略,讓用戶隨時啟用進階照明或導航功能。
然而,SDV的商業模式也帶來新的爭議與法律挑戰。首先,消費者認為已支付硬體成本,但車廠透過軟體限制其全部功能,需額外付費解鎖,「二次收費」模式引發爭議,如前述BMW加熱座椅訂閱服務為例,凸顯商業創新與消費者對硬體完整使用權限的結構性矛盾。其次,在二手車市場,高階軟體功能通常綁定原車主帳戶而無法轉移,車廠甚至可透過 OTA 撤銷原有授權,這對二手車定價與長期殘值帶來影響。最後,SDV將許多故障轉化為需要專有工具診斷的軟體問題,使車廠幾乎壟斷售後維修市場,因而催生開放診斷接口的「維修權(Right to Repair)」,促使相關法律倡議與政策討論持續升溫。
軟體定義未來:掌握技術與信任的平衡
SDV不僅改變汽車的數位化特性,也重塑產業價值鏈與運作格局,車廠必須兼具製造實力與軟體開發能力,掌握車載作業系統、生態系統與虛擬化開發節奏,才能在這場競賽中保持優勢。然而,成功的關鍵不僅取決於技術創新與商業模式設計,更在於如何在創新與倫理之間取得平衡,唯有同時兼顧用戶信任與產業責任,車廠才能在這個「軟體定義移動」的新時代中,持續創造價值並維持市場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