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文章
AI驅動智慧座艙:技術布局與應用趨勢
產業發展處 李佩蓉
近年來,生成式AI、多模態感知與人機互動等技術逐漸成熟,使智慧座艙成為汽車產業創新的焦點,根據Mordor Intelligence研究報告,2025年全球智慧座艙市場達266.1億美元,年複合成長率12.2%,展現強勁的成長動能。隨著資訊、娛樂、安全與數據互動等功能的整合,智慧座艙已逐漸從單純的駕駛輔助,轉型為全面性的智慧化平台,成為車輛升級與創新服務的重要核心。
AI驅動座艙,打造「第三空間」
生成式AI與語音助理的導入,正在重塑駕駛與乘客的使用體驗,以往駕駛依靠按鈕或觸控螢幕操作車內系統,如今透過語音指令完成導航、娛樂播放及車輛控制等多項任務,例如,Mercedes-Benz導入Google AI助理,駕駛透過自然語言搜尋目的地與周邊資訊,系統即時提供答案並完成導航。生成式AI語音助理亦能處理日常服務需求,如代訂咖啡、購票或即時解說使用手冊等,拓展智慧座艙的產業生態。
此外,Mercedes-Benz亦與Microsoft合作,規劃在最新款CLA車型導入AI及Microsoft Teams鏡頭功能,讓駕駛於行駛中進行會議,並由AI協助會議準備、郵件彙整、客戶資料查詢等功能,有效降低分心風險,使車輛成為兼具娛樂與移動辦公的第三空間。
目前AI應用已擴展至駕駛監測系統(DMS)與情感AI,能偵測駕駛的注意力、情緒及生理狀態,並即時調整燈光、音樂、座椅及輔助安全系統等,在提升行車安全的同時,帶來更人性化的駕駛與乘坐體驗。

圖1、最新款CLA車型中首度開放行駛中使用Microsoft Teams鏡頭功能
圖片來源:Mercedes-Benz
技術布局及應用:顯示器、感知與模組化整合
在顯示器方面,智慧座艙仍以TFT-LCD應用於中控螢幕與儀表顯示為主流,以高亮度、長壽命及低成本之優勢持續占據市場。隨著座艙設計質感及創新需求提升,OLED逐步應用於高階車款,其使螢幕更輕薄、設計自由度更高之特性,有助於座艙實現曲面及環景顯示,而另一種先進顯示技術Micro LED則擁有更長的使用壽命、更高亮度與對比度,但受限於成本與產量,目前初步應用於AR-HUD與大型中控螢幕,如CES 2025展覽中,友達光電推出搭載Micro LED的HMI解決方案;SAMSUNG 推出OLED嵌入擋風玻璃HUD,展現新型顯示技術的應用潛力,為智慧座艙注入新動力。

圖2、友達於CES 2025展示融合Micro LED的幻境全景天幕
圖片來源:友達
在感知方面,車用鏡頭、毫米波雷達與LiDAR不再僅用於外部環境偵測,而是與AI結合,透過深度學習打造整合式智慧安全系統。系統可即時辨識行人、車輛、道路標誌,並監控駕駛與乘客的狀態,提供主動預警及人性化座艙功能。在CES 2025展覽中,LG推出AI車艙感知系統 Vision AI,透過即時偵測駕駛與乘客的狀態與行為,優化座艙內部條件,並提供個人化駕駛路線、即時路況與附近地點資訊,以提升安全性與使用體驗。
在模組化方面,域集中式的電子架構、軟體定義汽車、雲端原生平台等趨勢,加速AI模型應用於車輛,整合語音、燈光、顯示與座椅等功能,充分發揮生成式AI的效能。例如,聯發科於今年4月在上海國際汽車工業展覽會展示的Dimensity Auto平台,搭載 NVIDIA RTX GPU 的光線追蹤技術,呈現細緻逼真的光影效果,讓車載遊戲達到如同3A級大作般的流暢與沉浸式娛樂體驗。隨後聯發科又於5月COMPUTEX展示8K HDR顯示與碰撞自動求救系統,強化車載多媒體與HMI整合能力,顯現產業已朝向車輛AI模組化的趨勢發展。
AI座艙趨勢:臺灣ICT供應鏈優勢
多元創新技術推升智慧座艙應用模式,將汽車延伸為移動的第三生活空間。台灣ICT產業憑藉顯示、人機介面、感測器、車載系統、IC設計及聯網等尖端技術,以及卓越的跨域整合能力,不僅成為智慧座艙持續進化的重要推手,帶動國內汽車零組件產業轉型升級,並為顯示器、感測、通訊、半導體等產業提供成長空間,奠定台灣在汽車產業中的關鍵地位。
結語:未來生態與個人化服務
在AI的驅動下,智慧座艙已為駕駛及乘客帶來截然不同的智慧化體驗,透過跨領域整合,座艙可支援移動辦公、影音娛樂或生活服務,並藉由生成式AI主動理解需求,提供從行車資訊到日常服務的全方位互動。未來智慧座艙的演進將不再僅止於大螢幕或語音操作,而是聚焦於使用者行為模式的契合,打造更高層次的智慧互動,創造深度個人化服務,以應用場景為核心的生態系統,讓車輛「更懂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