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文章
AI視覺駕駛狀態監控技術
研究發展處 蘇一峰、顏佑倫
近年來,人工智慧(AI)技術在自動駕駛領域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尤其是在監控駕駛狀態方面,傳統的駕駛狀態監控系統(Driver Monitoring System,DMS)往往受限於硬體效能及泛化能力不足,導致難以適應複雜多變的駕駛環境和駕駛員的個人差異。因此,開發能夠準確監控駕駛狀態並具備個人化適應性功能,對於提升自動駕駛系統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至關重要。
國際標準帶動市場發展
根據聯合國UN R157規範自動車道維持系統(ALKS,屬SAE Level 3自動駕駛系統)中,需有駕駛監控系統隨時確認駕駛員接管能力,並在駕駛員無法接手時執行最小風險決策。此外,歐盟GSR(一般安全法規)要求2024年7月起所有新車須具備DMS偵測駕駛疲勞與分心狀態,而UN R171則規範Level 2車輛須偵測駕駛的注視位置與方向盤握持的狀態。
這些國際標準推動了市場發展,TrendForce預估2024~2027年搭載量DMS的年複合成長率達27%,促使車廠與系統商積極開發駕駛監控相關技術,以滿足SAE Level 0~Level 3等級的市場需求。目前市場主流是採用攝影機偵測駕駛的狀態,例如:BMW、Mercedes-Benz等車廠,透過攝影機偵測駕駛臉部特徵,判斷駕駛疲勞及駕駛不可用(睡覺、不專心)等狀態,並進一步開發眼球追蹤技術,使車輛能分析駕駛人的行車意圖,進而操控變道或操作車輛中控台。然而當駕駛佩戴頭巾及口罩等大面積遮蔽臉部的情況下,或在向陽、昏暗等環境下,目前市售駕駛監控系統容易因上述特徵缺失而導致系統偵測率降低,這是亟待解決的技術挑戰。
車輛中心之AI視覺駕駛狀態監控技術發展
目前車輛中心之AI視覺駕駛狀態監控系統(AI DMS),主要使用艙內攝影機及深度學習演算法,如圖1所示,開發個人化適應性系統校正、輕量化多任務模型,優化駕駛存在∕可用性判定功能,並適應於日、夜間不同光照條件及駕駛配戴眼鏡、口罩等情境,及適用於自駕電巴、SUV等不同車型。解決市售產品因特徵缺失而無法有效偵測之痛點。其核心技術,如下:
(1) 適應性個人化校正技術:使用AI人臉偵測暨辨識模型,建立駕駛資料庫(基於隱私原則,只記錄特徵參數,不作身份識別),自動辨識駕駛調整個人化參數,用於前述偵測臉部的生理徵象,及解鎖Level3自駕功能。
(2) 輕量化多任務模型偵測技術:使用艙內攝影機及特徵抽取骨幹網路與注意力(Attention)機制,可在低效能的硬體同時偵側駕駛的頭部姿態、視線、開/閉眼等3種生理徵象狀態。
(3) 根據聯合國UN R157L3駕駛可用性需求開發演算法:使用上述之駕駛3種生理徵象狀態,在過去30秒內無2項可被判為「駕駛可用」之生理徵象,將提供警示訊號給車上決策模組,讓駕駛員接管車輛或進入最小風險操作。

圖1、AI視覺駕駛狀態監控系統流程圖
另外為了確保AI DMS能適應於不同的照度環境及遮蔽情境,車輛中心建立車艙內環境模擬設備,透過紅外光燈箱模擬強光,並搭配可動的仿真人偶,配戴眼鏡、口罩等配件,進行靜態與動態情境的功能驗證,如圖2所示。完成實驗室模擬驗證後,再以實車測試,如圖3所示。由測試結果確認AI視覺駕駛狀態監控技術,能有效因應環境光變化、遮蔽情境及駕駛人差異之影響。

圖2、不同情境之實驗室模擬測試結果

圖3、不同情境之實車辨識結果
車輛中心研發的AI DMS,採用輕量化多任務模型與適應性個人化校正技術,不僅能有效辨識駕駛員,更能準確偵測其頭部姿態、視線及開閉眼狀態。透過中心自建車艙模擬實驗室及實車測試,持續優化AI DMS的性能,使其滿足與Level 2+系統與駕駛者監控整合的需求,及於日/夜間、駕駛配戴眼鏡/口罩的情境下,具備較高的準確率與可靠度,有效克服市售產品因光照變化與遮蔽物影響導致偵測率下降的痛點。
目前,本技術已成功應用於智慧電動巴士,實現Level 3自動駕駛控制權交接,並整合中心在艙外偵測與自駕技術的優勢,串聯國內晶片、感知模組、運算平台與電動巴士產業鏈,共同推動台灣智慧車輛產業發展,並獲得國際獎項肯定(2025年愛迪生獎),逐步實現Level 3駕駛監控及自駕商用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