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文章
智慧駕駛再進化,安全領航有保障!
智慧車輛技術不斷進步,也讓行車安全有了全新的想像。駕駛若能隨時保持清醒與專注,當然是最理想的情況,但現實生活中,偶爾的分心、疲勞或身體不適,都是可能引發事故的原因。根據交通部統計顯示,從109年到113年間,全國十大肇事原因中,有超過六成的死、傷事故肇事原因與駕駛恍神、緊張、心不在焉或分心駕駛有關,這類型的事故累計逾4,000件。
如果能結合駕駛狀態偵測技術與先進車輛輔助系統,主動協助駕駛察覺風險、提升注意力,不但能降低事故機率,也能減輕駕駛負擔,讓整體道路更安全。目前,車輛產業正積極發展先進駕駛輔助系統(ADAS)與自動駕駛系統(ADS),使駕駛輔助系統從預警提醒,逐步邁向駕駛控制輔助的全新階段。未來,隨著智慧車輛技術的持續進步與普及應用,不僅能降低人為疏失的風險,更能為建構更安全、高效的交通環境奠定重要基礎。
在經濟部產業技術司的支持下,車輛中心憑藉多年的智慧車輛技術累積,充分發揮臺灣ICT產業優勢,持續推動自動駕駛技術的創新與突破。透過整合國內車電系統供應鏈與電動巴士製造商的垂直整合,成功開發出符合Level 3國際標準(UN R157)的智慧電動巴士,充分展現自動駕駛系統在輔助人工駕駛的顯著成效。該電動巴士配備先進的感知系統,可即時偵測道路環境與車況,並透過決策控制演算法發出動力、煞車及轉向等控制指令,具備適應巡航、車道維持、自動變換車道、並能夠在閃避障礙物的前提下規劃最佳行駛路徑,維持車輛穩定行駛。此外,系統在遇到緊急狀況時,亦能迅速做出判斷並主動採取停車,通報管理後台等安全措施。此技術特別適用於固定路線的大眾運輸系統,有效分攤公車駕駛的精神負擔,提升交通安全。
在車輛的自動駕駛運行過程中,系統透過車內攝影機偵測駕駛臉部資訊,利用AI技術擷取駕駛眼睛開闔、視線追蹤、頭擺角度等多項生理特徵,並根據國際法規要求,設定駕駛在30秒內至少須有兩項生理特徵呈現清醒狀態,以判定其是否具備掌控車輛的能力。此機制不同於現有市售車輛常見的簡易型駕駛疲勞偵測系統,現有的疲勞偵測系統僅透過偵測單一或多項駕駛臉部特徵,或行車時車道偏移頻率來判定駕駛疲勞狀態,並透過聲光提示以提醒駕駛休息。而 Level 3智慧電動巴士則依據UN R157規定,不僅能判識駕駛可用性(人員接管車輛能力),並在發出警告後,進一步將訊息傳送到自動駕駛控制系統,作為車輛駕駛權接管與切換的重要依據。

圖、搭載自駕控制、安全接管與最小風險操作技術之 Level 3 智慧電動巴士產業鏈。
資料來源:車輛中心,2025年4月
此項駕駛可用性判識及駕駛權接管與切換的機制,可讓智慧電動巴士在自駕運行狀態中,適時將駕駛權歸還給巴士司機,實現自駕車於實際道路運行的人機互動。當自動駕駛系統遇到無法處理的特殊場景時,可透過車上駕駛可用性資訊,請駕駛人接管車輛,待此特殊場景排除後,車輛再恢復自駕模式運行。
若駕駛因精神不濟或生理異常而無法接管車輛,系統將持續警示接管,並自動啟動緊急安全控制策略,執行UN R157所規範的「最小風險行為」,如自動緩慢停車或將車輛停靠路邊,同時主動向後台營運系統發出緊急訊息,確保安全人員接管,進行緊急應變機制。
車輛中心研發的智慧電動巴士,導入符合國際規範UN R157的自駕技術,並在既有的先進駕駛輔助系統(ADAS)基礎上,升級為Level 3自動駕駛控制系統。鏈結臺灣智慧巴士產業鏈,開發全球首輛 Level 3 智慧巴士,帶動國產智慧車電產業供應鏈,導入自動車道維持(ALKS)與自動轉向控制等技術,垂直整合國內晶片、感知模組、運算平台等產業鏈,共同打造領先國際的Level 3自駕巴士。該系統整合駕駛可用性判識、駕駛權轉換機制、人機互動及最小風險行為等符合Level 3之核心功能,能即時偵測駕駛狀態,必要時通知駕駛接管,或自動將車輛安全停靠。這項技術的發展,不僅有助於降低因駕駛恍神、分心,或生理異常無能力接管車輛導致的事故風險,更期望透過先進AI技術強化大眾運輸系統的安全性,打造完善的交通防護網。
本文獲 經濟日報《產業追蹤》系列報導邀約,於2025年5月11日刊登,連載文章如下:
台廠攻智慧駕駛加足馬力 布局感知、定位等關鍵技術 https://money.udn.com/money/story/5612/8731224?from=ednappsharing
科技輔助 安全領航有保障 https://money.udn.com/money/story/5612/8731225?from=ednappsharing
接軌國際 建構資安防護網 https://money.udn.com/money/story/5612/8731226?from=ednappshar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