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文章

全球汽車電子 AI 發展趨勢: 從智慧座艙到自動駕駛,AI 重塑汽車價值鏈

2025 / 06 / 18

產業發展處 李佩蓉


在「C.A.S.E」(聯網化、自駕化、共享化及電動化)趨勢驅動下,全球汽車產業正加速邁向智慧化與電動化,車用電子系統從過往的「功能導向」轉型為具備感知、判斷與決策能力的「智慧平台」,生成式AI是推動轉型變革的關鍵角色,使汽車從交通工具進化為智慧移動載具,並朝「軟體定義汽車」(Software-Defined Vehicle, SDV)發展。


根據DataM Intelligence報告指出,2024年全球車用生成式AI市場規模為5.145億美元,預估2032年將成長至26.09億美元,年均複合成長率22.5%。隨AI技術日趨成熟,其應用從輔助功能拓展至核心系統,特別是在智慧座艙與自動駕駛等領域,成為全球車廠積極布局的重點。以下將從實際應用案例切入,解析AI在汽車產業價值鏈中的角色與影響。


智慧座艙:打造沉浸式互動體驗

智慧座艙為AI技術導入的重要場景,透過語音助理、臉部辨識、乘客行為感測等功能,提升駕駛體驗與車內互動智慧化。例如:Mercedes-Benz與Google Cloud合作,導入Automotive AI Agent,為MBUX系統加入語意分析、多輪對話與即時建議功能,語音操作更貼近駕駛需求,提升操作便利性與精準度。

                             

圖1、透過語音與MBUX系統互動,啟動Google地圖導航

圖片來源:Mercedes-Benz


BMW在Neue Klasse車型中,導入Amazon智慧語音AI助理系統,搭配延伸至副駕的「Panoramic iDrive」分屏投影,以及採用Shy-Tech設計的多功能方向盤,僅在需要時顯示相關控制,提升座艙內的人機互動體驗;LG發展AI驅動的車內感測系統(AI-Powered In-Cabin Sensing),即時辨識駕駛的身體狀況與情緒穩定度,作為行車系統判斷依據,提升主動安全與乘坐舒適性。

自動駕駛與ADAS:AI驅動決策演算法進化
AI是推動先進駕駛輔助系統(ADAS)快速發展為自動駕駛等級的關鍵技術,不僅強化環境感知與影像辨識,更深入行為預測與路徑規劃等高階決策場景,提升駕駛智慧化;為加速技術落地,車廠與科技企業積極投入AI訓練平台與模擬基礎設施。例如,TOYOTA在其次世代技術實驗城市「Woven City」,整合感測器、AI、邊緣運算等要素,打造可驗證智慧交通與自駕應用的實驗場域;Tesla透過龐大實際行車數據,不斷優化其全自動駕駛(FSD)系統,截至2025年第一季模型訓練累計已超過36億英里,有效提升其路況辨識與應變能力。

                            

圖2、TOYOTA Woven City次世代技術實驗城市 

圖片來源:TOYOTA   


智慧製造與售後服務:

AI 延伸汽車全生命週期管理 AI不僅應用於車內系統,也延伸至製造與售後維保流程,重塑車廠運營模式。在智慧製造方面,BMW美國斯帕坦堡(Spartanburg)工廠,透過AI檢測每日約50萬個螺柱位置,實現無須人工干預的自動化運作,提升組裝精準度與效率;另外,BMW藉由員工配戴掃描器並結合AI技術,快速建立工廠3D數位模型,讓全球規劃師可在線上模擬調整產線流程,提升生產靈活度。  


智慧維保與售後服務方面,透過大數據分析與機器學習,主動預測故障時間、快速診斷汽車問題,精準安排維修,並根據車主需求及技師班表,協助預約維修服務,有效提升服務效率與顧客滿意度。此外,美國新創業者推出結合手機、影像辨識技術之評估服務,只需使用App錄影車身損傷畫面,即可快速產出車損理賠估價,提升保險與維修服務品質,對汽車經銷商、租賃業者與保險公司皆帶來顯著效益。  


除機械層面的應用,福特導入AI驅動的「福特大學」培訓平台,結合影片教學、互動任務與GPT評估系統,依據員工表現推薦個人化學習內容,提升電動車知識與銷售應對技巧,強化顧客服務品質、以及經銷商第一線的專業形象。  


挑戰與展望

汽車導入AI雖帶來操作便利與效率提升,但也伴隨資安風險、責任歸屬等道德與法規挑戰。例如,AI判斷結果的代表性與人為操作間的責任界線仍待釐清,導致業者在布局智慧應用時需更加審慎評估。  

台灣車輛產業擁有完整的供應鏈能量,結合ICT技術與製造優勢,切入智慧座艙、感測模組等關鍵領域,推動產業加速智慧化與電動化發展。此外,憑藉在半導體、車用電子與AI晶片等領域的全球領先地位,台灣具備高度彈性的產業鏈,能快速回應國際需求,並與國際車廠合作切入全球供應鏈;未來若能進一步推動跨域軟硬體整合,強化零組件模組化發展,並與國際車廠建立長期合作關係,有助提升我國在全球市場的影響力。同時,政府與產業界攜手推動AI人才培育與產業生態系整合,鞏固台灣在全球智慧車輛產業的競爭力。

訂閱電子報

「填妥下列資料,即可完成訂閱電子報手續」

ARTC行動辦公室

提供同仁各項作業系統之快速連結服務

SSL VPN服務 WEB Mail服務
親愛的朋友,歡迎您蒞臨「財團法人車輛研究測試中心」網站(以下簡稱本網站),您在本網站活動的個人隱私權,本網站絕對尊重並予以保護。為了幫助您瞭解本網站如何蒐集、應用及保護您所提供的個人資訊,請您閱讀下列說明:關於適用範圍

本網站為提供安全、可用與完整之資訊服務,並符合相關法令之要求,訂定本政策。 以下的政策,適用於您在本網站活動時,有關個人資料的蒐集、運用與保護,但不適用於本網站所連結之其它網站。凡經由本網站連結之其它網站,均有其專屬之隱私權保護與資訊安全政策,概與本網站無關,本網站亦不負任何連帶責任。當您在這些網站時,關於個人資料的保護,適用各該網站的隱私權政策。

關於個人資料之蒐集與運用
一、 單純在本網站的瀏覽及檔案下載行為,本網站並不會蒐集任何有關個人的身分資料。利用本網站所提供的各項線上服務,需申請人提供個人資料時,各承辦單位會依案件辦理需要請您提供姓名、聯絡電話、電子郵件信箱、通訊住址等個人最新、最真實之資料。如提供任何錯誤或不實資料,則本網站有權拒絕您使用本網站之服務。
二、 本網站會記錄使用者上站的IP位址、上網時間以及在網站內所瀏覽的網頁等資料,這些資料係供本網站管理網站流量和網路行為調查進行總量分析,以利於提昇本網站的服務品質,且本網站僅對全體使用者行為總和進行分析,並不會對個別使用者進行分析。
三、 本中心除公務性電子郵件回函及您所註冊訂閱的電子報外,不主動寄送任何電子郵件。若您收到偽造本網站寄送的廣告或垃圾郵件,請諒解此部分並非本網站所能控制範圍,也無法負擔任何責任。
四、 本網站所收集的個人資料將依「個人資料保護法」及相關法律規定處理。本網站絕不會任意出售、交換、或出租任何您的個人資料給其他團體、個人或私人企業。但有下列情形者除外:
1. 配合司法單位的調查。2. 配合相關職權機關依職務需要之調查或使用。3. 基於善意相信揭露為法律需要,或為維護和改進網站服務而用於管理。

關於隱私權保護之諮詢與救濟
如果您對於以上條款有任何疑問或意見,歡迎來信與我們連絡。

關於網站安全機制
一、 基於對本網站主機安全之維護,本網站已建置網路安全機制,不定期進行弱點掃描與系統漏洞修補。本網站也裝置網路記錄分析系統,對於不明企圖與入侵將被記錄,對於破壞行為或企圖進入伺服主機的異常行為,將進行呈報與攔阻,並通報警政單位。 二、 任何危害本網站資訊安全之行為人,視情節輕重追究其民事、刑事及行政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