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文章
日系主要車廠未來電動化佈局與近期概況
產業發展處 邱冠慈
2024年全球電動車市場(BEV+PHEV)已達到1,776萬輛規模,其中純電動車(BEV)已突破千萬量(約1,126萬輛);在電動車市場大幅成長及各國宣布淨零碳排目標趨勢下,各傳統車廠皆規劃朝電動化轉型目標邁進,並訂定明確的進程加速推動電動車發展。日系車廠於此波趨勢中,相較於歐美或中國車廠展現出較為保守與緩進的策略,以下整理主要日系車廠的電動化目標,包含豐田(Toyota)、本田(Honda)、三菱(Mitsubishi)、日產(Nissan)、鈴木(Suzuki)及馬自達(Mazda)等,以及各車廠對於2025年川普宣布進行關稅調整後的應對措施。
近期各車廠重新檢討電動化目標,降低開發成本並深化合作機會
因應電動車市場成長放緩及各國政策變動等因素,面對理想與現實間的落差,多數日系車廠近年紛紛選擇調整電動化節奏,先穩定利潤、再推進轉型。豐田(Toyota)於2025年2月調整電動車(BEV)量產數目標,將原先2026年目標150萬輛下修至80萬輛,下修幅度近50%,並規劃未來會持續採取多元動力的開發策略;本田(Honda)於2021年4月提出目標2030年全球電動車(BEV+ FCEV)銷售占比達40%、2040年達100%,成為日本車廠首位提出重大宣示的企業;三菱(Mitsubishi)於2023年3月的Challenge 2025計畫及2024年5月的Momentum 2030計畫中提出2030年電動車(BEV+ PHEV)銷售占比達50%、2035年達100%,成為日本車廠中最早達到100%電動化的具體目標,展現在電動化轉型方面的積極態度;日產(Nissan)於2024年3月公布了The Arc計畫,提出2026年全球銷售量達450萬輛,其中電動車(BEV)占比應達20%,並希望提高電動車競爭力,計畫將電動車成本縮減30%,目標在2030年前實現和燃油車同等的成本水準;鈴木(Suzuki)於2025年2月By Your Side計畫中提出2030年全球銷量達420萬輛(2023年實績316萬輛),其中印度市場提升至254萬輛(2023年實績179萬輛),且針對不同市場設定不同的BEV目標(如歐洲占比45%、日本20%、印度15%),並設定未來將以印度、東協市場為主要產銷目標;馬自達(Mazda)於2025年3月Light Asset Strategy計畫中提出2030年全球電動車(BEV)銷量達25%,並期望透過合作與夥伴關係,將開發成本縮減至1.5億日圓,且未來開發與投資成本減少40%、工時縮減50%;各車廠規劃詳細內容請參表1。
表1、日系主要車廠電動化目標

註:純電動車BEV(Battery Electric Vehicle)、插電式混合動力車PHEV(Plug-In Hybrid Electric Vehicle)、 燃料電池電動車FCEV(Fuel Cell Electric Vehicle)
資料來源:各車廠官網、網路新聞,車輛中心整理
面對美國關稅風暴,車廠採取轉移產線與停止交付的策略對應
川普政府主張「美國優先」,針對外國進口車徵收高額關稅的政策構想,對日系車廠產生深遠影響,日系車廠透過日本汽車製造商協會(JAMA)向日本政府表達關切,要求政府協助,盡力減少美國政府可能對日本汽車及零件進口徵收關稅的衝擊,但對市場的不確定性已使得日系車廠重新評估對美出口策略,例如,豐田(Toyota)預計損失5,700億日圓,故計畫將新一代RAV4生產轉移至美國肯塔基州工廠,目前營運保持現狀維持原先車輛售價,專注在降低固定成本的研究上;本田(Honda)預計損失3,500億日圓,並計畫將Civic油電車生產轉移到美國印第安納州工廠,並設定目標在2至3年內將美國市場車型在美國生產比例提高到90%;三菱(Mitsubishi)則宣布暫停車輛交付給美國330家經銷商,所有車輛暫時滯留在美國港口;日產(Nissan)預計損失1,300億日圓,則計畫將部分生產轉移至美國,並調整日本九州的生產計劃,縮減工時與人力;鈴木(Suzuki)為日系車廠中唯一受到美國川普政府影響較小的車廠,因該品牌已退出美國,將汽車產銷重點市場放在歐洲與亞洲,但未來針對摩托車或是ATV等業務則會有進口零件的間接影響;馬自達(Mazda)預計損失600億日圓,計畫將暫停美國阿拉巴馬州工廠生產出口加拿大的CX-50,其他市場的出口需求則會持續生產,但也因為關稅與電動車發展的不確定性程度提升,也在日本招募自願退休者降低成本支出。
淨零排放藍圖不只有電,也包含氫能、供應鏈與製造
日系車廠的中長期規劃不僅侷限於車輛產品,更延伸到整個供應鏈與工廠營運層面,例如豐田(Toyota)提出「Toyota Environmental Challenge 2050」戰略,包括在全球工廠導入再生能源系統(如太陽能、風能、水力發電)以及氫能技術,來替代傳統化石燃料,降低工廠的碳排放,並發展回收技術用來推廣廢棄車輛拆解回收再利用等;本田(Honda) 提出「Triple Action to Zero」策略,目標2050年實現零排放,不僅車輛零碳排,就連製造過程及能源來源等,也都達到零汙染狀態;這些策略明確反映出日系車廠將淨零排放視為全方位企業永續經營目標,而非僅僅是單一產品轉型。
美國關稅政策將促使日系車廠及其供應鏈布局策略轉型
美國向來是日系車廠海外布局的重點市場,在川普關稅政策宣布後,已明確對日系車廠造成顯著成本與策略佈局壓力,但也無形中成為推動電動化與在地化的催化劑。面對國際經貿環境風險與市場變局,日系車廠勢必須針對後續關稅政策的走向調整其發展策略,例如投入技術創新、電動化發展、美國在地化佈局或強化其他尚未完全開發之國家市場競爭力等等策略因應,未來關稅措施對日系車廠及其供應鏈布局的影響程度,且電動化腳步是否受到其他國家貿易措施(如中國稀土出口管制)而影響,亦應持續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