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文章

車用感知融合之物件偵測暨追蹤方法

2024 / 09 / 18

車輛中心 研究發展處 馬新東 

自動駕駛技術正以驚人的速度改變著我們的交通方式。這項技術不僅改變了我們對汽車的看法,也重新定義了使用者對行駛於道路上車輛的想像。然而,這一切的實現都依賴於一系列精密的感測器,它們就像是自動駕駛系統的神經末梢,使汽車能夠感知周圍環境;常見的車用感測器包括毫米波雷達、光達和攝影機等,每種感測器都有其獨特的特點,並且在不同的應用場景中發揮不同的作用。結合不同類型的感測器進行資訊融合,可以提供更全面、精確的環境感知,使自駕車能夠更好地理解周圍環境,識別道路上的物件(如:行人、車輛、機/腳踏車),以利後續進行車輛控制。   


泛用感知融合技術概述 

感知融合技術簡單來說,就是將各個獨立的異質感測器進行資料關聯並計算處理,以達到我們想要目的(例如:障礙物偵測、距離偵測等),目前較為廣泛應用的技術包含以下三種融合手段,如圖1,以光達與攝影機2個感測器融合為例,實際使用可依需求不同,自行增減不同類型的感測器: 

 1. 數據級融合(data level fusion): 

透過空間座標對齊,直接融合各個感測器的原始數據(如:影像像素資訊與光達點雲資訊),進行融合計算與分析,進一步得出我們需要的偵測目標物資訊(如:目標物與本車的縱橫向距離、速度、類別等)。 

 2. 特徵級融合(feature level fusion): 

從原始感測器資料中初步提取代表性特徵(如:影像邊緣運算、光達之點雲密度等),再利用這些特徵,進行融合計算與輸出,如圖1.(b)特徵提取部分圖示,左圖為光達特徵資訊(彩色點為特徵點),右圖為影像特徵資訊(綠色點為特徵點)。 

 3. 目標級融合(object level fusion): 

各個感測器獨立進行特徵提取後,透過這些感測器進行獨立演算法進行分析,將獲得的目標物理資訊(如:目標物與本車的縱橫向距離、速度)再進一步執行資料融合,最後輸出偵測結果,如圖1.(c)偵測分析演算法部分圖示,左圖為光達經演算法得出的物理資訊結果,右圖為影像經演算法得出的物理資訊結果。

                                                    

圖1. 常見之感知融合應用技術           


鑒於感測器技術發展,越來越多廠商開始提供具有偵測演算法功能的感測器,並考量到未來融合技術的泛用與維護性,車輛中心(ARTC)投入艙外感知融合之目標級融合技術相關研究,除了使用感測器所提供的數據外,並結合車身控制訊號(轉彎角度、速度資訊等),搭配目標級融合技術,針對感興趣區域進行障礙物目標偵測。 

其系統架構如圖2所示,由數個感測器獲得目標物與道路資訊、由車身底盤系統獲得車身資訊,將上述資訊進行解碼與感興趣區域篩選過濾,篩選後的各個感測器目標物彼此進行數據關聯,以確定同一個目標物有來自不同感測器的資訊,接著將關聯後的感測器數據融合,計算出障礙物位置、速度及種類。 

接著,將融合後的結果,進行目標物追蹤:利用上一幀目標物運動狀態(縱向速度與橫向速度)與追蹤資訊,預測當前幀的位置,並與當前融合結果進行資料關聯,以達到目標物追蹤之行為。可提供目標物存在連續性資訊,利於後續進行車輛控制。 

最後,將我們所需要的融合資訊篩選、編譯,轉換成控制階段所需的通訊格式,並傳輸資料給控制端,至此車輛能夠理解周圍環境,進行車輛控制;但須注意,感知融合的目的主要是盡可能地降低由單一感測器所造成的誤差,因此融合輸出的資訊準確度仍與感測器的偵測能力有所相關,因此,視感知範圍需求,選擇搭配的感測器,挑選與過濾需要融合的資訊,也是融合技術成敗的一大關鍵。

                                                 

圖2. 感知融合系統流程圖 


小結 

在自動駕駛系統中,通常會將多種感測器結合使用,合理的感測器搭配能夠提高系統的穩定性和安全性;結合不同類型的感測器,並搭配異質感知融合的物件偵測暨追蹤技術,使自駕車能夠更好地理解周圍環境,識別障礙物、行人、其他車輛等物理資訊(如:縱橫向相對距離、速度與物件類別),以利先進駕駛輔助系統執行任務的邏輯判斷與控制應用。

訂閱電子報

「填妥下列資料,即可完成訂閱電子報手續」

ARTC行動辦公室

提供同仁各項作業系統之快速連結服務

SSL VPN服務 WEB Mail服務
親愛的朋友,歡迎您蒞臨「財團法人車輛研究測試中心」網站(以下簡稱本網站),您在本網站活動的個人隱私權,本網站絕對尊重並予以保護。為了幫助您瞭解本網站如何蒐集、應用及保護您所提供的個人資訊,請您閱讀下列說明:關於適用範圍

本網站為提供安全、可用與完整之資訊服務,並符合相關法令之要求,訂定本政策。 以下的政策,適用於您在本網站活動時,有關個人資料的蒐集、運用與保護,但不適用於本網站所連結之其它網站。凡經由本網站連結之其它網站,均有其專屬之隱私權保護與資訊安全政策,概與本網站無關,本網站亦不負任何連帶責任。當您在這些網站時,關於個人資料的保護,適用各該網站的隱私權政策。

關於個人資料之蒐集與運用
一、 單純在本網站的瀏覽及檔案下載行為,本網站並不會蒐集任何有關個人的身分資料。利用本網站所提供的各項線上服務,需申請人提供個人資料時,各承辦單位會依案件辦理需要請您提供姓名、聯絡電話、電子郵件信箱、通訊住址等個人最新、最真實之資料。如提供任何錯誤或不實資料,則本網站有權拒絕您使用本網站之服務。
二、 本網站會記錄使用者上站的IP位址、上網時間以及在網站內所瀏覽的網頁等資料,這些資料係供本網站管理網站流量和網路行為調查進行總量分析,以利於提昇本網站的服務品質,且本網站僅對全體使用者行為總和進行分析,並不會對個別使用者進行分析。
三、 本中心除公務性電子郵件回函及您所註冊訂閱的電子報外,不主動寄送任何電子郵件。若您收到偽造本網站寄送的廣告或垃圾郵件,請諒解此部分並非本網站所能控制範圍,也無法負擔任何責任。
四、 本網站所收集的個人資料將依「個人資料保護法」及相關法律規定處理。本網站絕不會任意出售、交換、或出租任何您的個人資料給其他團體、個人或私人企業。但有下列情形者除外:
1. 配合司法單位的調查。2. 配合相關職權機關依職務需要之調查或使用。3. 基於善意相信揭露為法律需要,或為維護和改進網站服務而用於管理。

關於隱私權保護之諮詢與救濟
如果您對於以上條款有任何疑問或意見,歡迎來信與我們連絡。

關於網站安全機制
一、 基於對本網站主機安全之維護,本網站已建置網路安全機制,不定期進行弱點掃描與系統漏洞修補。本網站也裝置網路記錄分析系統,對於不明企圖與入侵將被記錄,對於破壞行為或企圖進入伺服主機的異常行為,將進行呈報與攔阻,並通報警政單位。 二、 任何危害本網站資訊安全之行為人,視情節輕重追究其民事、刑事及行政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