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文章

全球自駕車發展現況與未來趨勢

2024 / 07 / 12

車輛中心 產業發展處 陳鈺妏、林雅潔

本文最初發表於2024車輛研測專刊。

全球車廠積極發展駕駛安全輔助系統,並逐步推出自動駕駛(Autonomous Driving, AD)功能,短期以發展感測器與智慧顯示產品、導入駕駛監控系統、自動化停車解決方案等系統為主;長期將拓展L4自駕車應用範圍,廣泛應用於城市交通與物流運輸等,以下介紹近年全球自駕車發展概況與智慧車電產品布局。

壹、全球自駕車產業現況與未來趨勢

一、ADAS偕同CMS打造行車安全視野,智慧玻璃增大HUD想像空間

市場研究機構Frost & Sullivan[1]預測2030年之前全球自駕車的銷售主要集中在L1和L2自駕等級車款,伴隨各國政府陸續頒布車輛安全相關法規,強制汽車安裝先進駕駛輔助系統(Advanced Driver Assistance Systems, ADAS),ADAS功能偕同車載攝影機等感測裝置、電子後視鏡(Camera-Monitor System, CMS)及抬頭顯示器(Head-Up Display, HUD)等智慧顯示產品,幫助車輛「看見」周遭路況,打造更安全行車環境。

近年CMS銷量持續成長,車輛搭載CMS裝配體積小於傳統後視鏡的攝影機,提供駕駛更廣且靈活的行車視野,監測車輛行進轉彎或倒車視野盲區,亦有業者進一步優化CMS功能,如美國自動調光後視鏡製造商GENTEX於2024年美國消費性電子展(以下簡稱CES 2024)發布整合熱成像技術的全顯數位後視鏡(Full Display Mirror, FDM),長波紅外線攝影機可支援CMS在低光源環境運作,降低眩光提高夜間行駛安全。

伴隨ADAS穩定成長,據TrendForce[2]估計2027年HUD市場出貨量將達3,011萬套,其中,擴增實境抬頭顯示器(AR HUD)為技術熱點,預估2027年AR HUD市場份額將達33%,AR HUD係利用光學原理,在不影響安全前提下,將行車資訊投影在駕駛不低頭視線可及處,提供行車輔助。

國際大廠持續開發可顯示更多行車資訊的AR HUD如BMW量產版本Panoramic Vision抬頭顯示器,除了前擋風玻璃可3D投影導航,另外,擋風玻璃下方狹長深色顯示空間可供駕駛自行設定想顯示行車資訊(如時速、所在地時間等);德國光學大廠蔡司(Zeiss)亦在CES 2024宣布預計將高階「Holocam」技術導入車輛全方位玻璃窗,該技術運用全像攝影原理,官方聲稱除了前擋風玻璃,亦可在後窗或側窗上投影相關警示訊息提醒其他用路人。

二、DMS監督L3自駕手放開,滿足歐盟車輛安全規範

根據自動機工程學會(Society of Automotive Engineers, SAE)自駕等級分類[3],L3為有條件的自動駕駛,由自駕車分擔部分駕駛權利,相關自駕系統啟用時機、安全要求和性能標準須符合UN R157國際規範,並且駕駛需在系統要求時隨時準備接手車輛控制,當前,德國Mercedes-Benz L3自駕車是全球少數符合歐盟UN R157法規並且取得德國、美國內華達州與加州銷售許可自駕車。

對應UN R157要求[4],L3自駕車需搭載駕駛監控系統(Driver Monitoring System, DMS),以Mercedes-Benz L3自駕車為例,前述車輛所搭載之DMS透過攝影機與眼球追蹤技術偵測駕駛人的視線及頭部動作,當系統識別駕駛疲勞與分心跡象,會強制關閉娛樂系統,並以聲音和燈光警示提醒並請求駕駛人接管車輛。

隨著歐盟車輛安全法規規範2024年起歐盟地區市售新車須強制搭載駕駛疲勞監控系統,業者持續開發DMS高效解決方案如Smart Eye和Green Hills Software發布DMS開發平台(如圖1),整合具備眼球追蹤、AI臉部表情分析技術的DMS軟體與經汽車安全ASIL認證的開發工具,利用其龐大且多樣化的資料集(包括來自90個國家共10,000小時汽車資料和1,450萬個臉部影片),建立精確深度學習演算法,可支援車廠透過此開發平台的回溯偵錯機制快速發現、修復系統漏洞,部署可分析臉部細微表情變化的DMS產品。


圖1、Smart Eye和Green Hills Software針對DMS展開合作

資料來源:Smart Eye、Green Hills Software,車輛中心整理

三、L4自駕技術與車用晶片的快速發展,帶來更安全、更便捷的自駕體驗

L4自駕技術近年來顯著進展,車用晶片為了支持其運算需求進入競爭激烈階段。例如,Qualcomm和NVIDIA等公司正在積極競逐更高運算力的SoC產品。這些晶片預計將於2024~2025年開始量產,並可同時支援自駕系統和智慧座艙運算需求。除了硬體方面的進步,L4自駕系統還引入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技術進行自駕訓練。考慮到真實環境數據難以收集的情況,自動駕駛模擬平台成為一個解決方案,能夠生成多種虛擬車禍場景,並改善自動駕駛車輛的路徑規劃功能,預計AI的導入將為自駕車帶來更高的安全性和智慧化。

在L4自駕系統領域,Bosch與Mercedes-Benz合作推出L4自動停車系統,使用者只需在指定區域停放車輛,停車場管理系統將接管無人車輛的停車操作。這項L4自動停車系統於2022年底在德國斯圖加特機場正式投入商業運營,成為全球首個獲准商用的L4自動停車系統。

在車輛方面,車輛製造商們也對舒適度和商業性進行系統化升級。例如,LG在CES 2024推出的Alpha-able概念車,整合LG家電技術,搭載可捲曲的顯示螢幕、AI和語音聲控系統,為乘客推薦應用資訊,並設計多情境模式,將艙內打造成餐廳、辦公環境或移動電影院,同時配備全自動駕駛功能,提供高品質的移動體驗。

貳、臺灣自駕車產業現況

一、臺灣以無人載具創新實驗計畫為起點,打造自駕車技術應用

無人載具創新實驗是推動自駕法規調適的重要前置步驟[5],同時也是業者進行概念驗證的重要測試。自2019年開始受理實驗以來,已通過審核的自駕車相關服務測試案共計16案(如圖2)。這些案例不僅涵蓋了自駕車輛開發、自駕系統驗證,以及接駁服務提供等多個階段,更在不同應用場景下展現了其潛力與可行性。

例如,桃園機場的第一、二航廈以及周邊道路的接駁服務,以及針對國內業者廠區內部移動需求的「TSMC廠區接駁」案,不僅是為了滿足台積電24小時廠區運作的需求,更是提供台積電實際觀察自駕車晶片運作的機會。

近年來,車輛中心(ARTC)的「彰濱鹿港觀光接駁」案成為技術界的亮點,凸顯車隊管理技術的重要進步。這項計畫不僅包括車路雲自駕車決策控制和自駕公共運輸接駁能力等多項實驗,更在技術層面取得了重大突破。利用ARTC的WinBus和六和機械與和緯車輛的自動駕駛原型車,這兩種不同的自駕小巴挑戰異質自駕車隊列技術[6],以「類捷運」方式在市區進行測試運行。開發過程中ARTC還技轉給多家臺灣業者,為業界的技術進步提供有力的支援。


圖2、無人載具科技創新實驗計畫

資料來源:經濟部,車輛中心整理

二、臺灣業者在自駕車領域的布局情形

臺灣業者積極投入自駕車領域(如圖3),涵蓋感知、定位、決策與控制等關鍵技術,瞄準未來自駕車商機。感知方面有輝創和同致提供倒車鏡頭和環車影像鏡頭等攝影機解決方案;亞光、淳安等車用鏡頭業者涉足DMS和電子後視鏡市場;為昇科與NXP合作開發了4D成像雷達;新煒科技專注於光達感測模組的研發;宸鴻與Luminar合作生產下一代產品,預計將應用於Mercedes-Benz等車型。

定位方面,臺灣以內政部為首,建立自駕車用高精地圖格式標準及製圖作業流程指引,並成立高精地圖測製團隊,持續提供各自駕測試場域所需的高精地圖。臺灣在多方機構的協同參與下已建立超過120公里的高精地圖,並透過中華電信、科絡達、遠傳和亞勳科技等業者車聯網技術協助,實現更精準的車輛定位。

在決策與控制領域,自駕車對晶片性能提出更高的要求,臺灣以台積電為首,與眾多高階車用晶片供應商(如NVIDIA、Mobileye和Renesas等)建立合作關係。此外,自駕系統需處理大量數據並實現低延遲,使得乙太網路的需求急劇增加,帶動瑞昱(Realtek)取得多家車廠供貨實績。

臺灣業者也積極參與ADAS控制器、ECU和車載電腦等產品的開發,例如,廣達的車用ECU已經供應給美系車廠;和碩的車載電腦解決方案供應給Tesla;富智捷的ADAS軟硬體系統解決方案則供應給納智捷。


圖3、臺灣自駕車技術布局

資料來源:拓墣、工研院、業者公開資訊、中技社、Digitimes、新聞媒體,車輛中心整理

智慧座艙領域,臺灣車輛零組件供應商強化軟硬體系統整合能力,協助打造自駕車多情境智慧座艙,例如,友達的「互動式透明智慧車窗」整合了防眩光Micro LED和觸控技術,滿足基本娛樂功能到線上視訊會議和互動性的AR體驗等多元需求。同時,透過與車外鏡頭連接,提供周圍來車資訊,提高乘客下車的安全性。

參、結論

自駕車受益於車輛技術進步、各界協同合作的推動,正處於快速演進的階段,技術方面,L2以下聚焦於行車安全視野提升,L3因車輛分擔部分駕駛權利,衍生DMS等車電產品,L4以上則藉由晶片技術革新、AI導入讓自駕車更加智慧化,實現更高的安全性和效率性。在應用方面,自駕車以不同的智慧座艙情境空間廣泛應用於城市交通、物流運輸、觀光旅遊等領域。相信隨著技術的不斷深化,自駕車將成為未來智慧交通的重要組成部分。


參考文獻

[1] F. &. Sullivan, Global Advanced Driver Assistance Systems and Autonomous Driving Industry, 2023.

[2] 吳盈潔, “TrendForce-全球車用LED市場趨勢–照明與MicroMini LED新型顯示應用,” 2023.

[3] SAE, “Taxonomy and Definitions for Terms Related to Driving Automation Systems for On-Road Motor Vehicles J3016_202104,” 30 4 2021. https://www.sae.org/standards/content/j3016_202104/.

[4] U. N. E. C. f. Europe, “UN Regulation No. 157 - Automated Lane Keeping Systems (ALKS),”https://unece.org/transport/documents/2021/03/standards/un-regulation-no-157-automated-lane-keeping-systems-alks.

[5] 經濟部產業技術司, “無人載具科技創新沙盒,”https://www.uvtep.org.tw/.

[6] 車輛中心, “臺灣首獲全球最高汽車技術大獎 經濟部自駕系統與VicOne資安技術雙傳捷報,”https://www.artc.org.tw/tw/information/media/10182.

訂閱電子報

「填妥下列資料,即可完成訂閱電子報手續」

ARTC行動辦公室

提供同仁各項作業系統之快速連結服務

SSL VPN服務 WEB Mail服務
親愛的朋友,歡迎您蒞臨「財團法人車輛研究測試中心」網站(以下簡稱本網站),您在本網站活動的個人隱私權,本網站絕對尊重並予以保護。為了幫助您瞭解本網站如何蒐集、應用及保護您所提供的個人資訊,請您閱讀下列說明:關於適用範圍

本網站為提供安全、可用與完整之資訊服務,並符合相關法令之要求,訂定本政策。 以下的政策,適用於您在本網站活動時,有關個人資料的蒐集、運用與保護,但不適用於本網站所連結之其它網站。凡經由本網站連結之其它網站,均有其專屬之隱私權保護與資訊安全政策,概與本網站無關,本網站亦不負任何連帶責任。當您在這些網站時,關於個人資料的保護,適用各該網站的隱私權政策。

關於個人資料之蒐集與運用
一、 單純在本網站的瀏覽及檔案下載行為,本網站並不會蒐集任何有關個人的身分資料。利用本網站所提供的各項線上服務,需申請人提供個人資料時,各承辦單位會依案件辦理需要請您提供姓名、聯絡電話、電子郵件信箱、通訊住址等個人最新、最真實之資料。如提供任何錯誤或不實資料,則本網站有權拒絕您使用本網站之服務。
二、 本網站會記錄使用者上站的IP位址、上網時間以及在網站內所瀏覽的網頁等資料,這些資料係供本網站管理網站流量和網路行為調查進行總量分析,以利於提昇本網站的服務品質,且本網站僅對全體使用者行為總和進行分析,並不會對個別使用者進行分析。
三、 本中心除公務性電子郵件回函及您所註冊訂閱的電子報外,不主動寄送任何電子郵件。若您收到偽造本網站寄送的廣告或垃圾郵件,請諒解此部分並非本網站所能控制範圍,也無法負擔任何責任。
四、 本網站所收集的個人資料將依「個人資料保護法」及相關法律規定處理。本網站絕不會任意出售、交換、或出租任何您的個人資料給其他團體、個人或私人企業。但有下列情形者除外:
1. 配合司法單位的調查。2. 配合相關職權機關依職務需要之調查或使用。3. 基於善意相信揭露為法律需要,或為維護和改進網站服務而用於管理。

關於隱私權保護之諮詢與救濟
如果您對於以上條款有任何疑問或意見,歡迎來信與我們連絡。

關於網站安全機制
一、 基於對本網站主機安全之維護,本網站已建置網路安全機制,不定期進行弱點掃描與系統漏洞修補。本網站也裝置網路記錄分析系統,對於不明企圖與入侵將被記錄,對於破壞行為或企圖進入伺服主機的異常行為,將進行呈報與攔阻,並通報警政單位。 二、 任何危害本網站資訊安全之行為人,視情節輕重追究其民事、刑事及行政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