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文章
全球車電產值前景可期,國際大廠積極佈局自駕及電動車
車輛中心 產業發展處 黃威陞
依據IEK統計,2021年全球汽車電子市場約為2,350億美元,預估至2028年可突破4,000億美元,國際大廠積極佈局自駕車及電動車領域,以下說明前五大廠商Bosch、Denso、ZF、Magna、Aisin近期重點佈局。
圖1、全球汽車電子市場規模
資料來源:IEK,車輛中心整理
Bosch擴大48V電池產線,強化車用晶片佈局
48V系統相較傳統油電混合系統擁有輕便的架構及較低的成本,將是未來成長最快速混合動力車款,Bosch在2021年投資7,000萬歐元擴大位於德國艾森納赫(Eisenach)的混合動力汽車48V電池模組生產線。同時Bosch也持續強化在車用晶片的佈局,斥資10億歐元在德國德勒斯登(Dresden)興建的12吋新晶圓廠已於2021年啟用生產車用晶片,面對此次晶片荒,Bosch將在2022年再投資4億歐元擴建晶圓工廠,並在馬來西亞檳城建立晶片測試中心。
圖2、Bosch 48V輕油電系統
資料來源:Bosch
Denso深耕電動車及自駕車領域
Denso持續深耕電動車關鍵零組件逆變器,其功能為電流調整(DC∕AC),效能直接影響電動車續航力,Denso擁有全球最多超過3,000項的逆變器專利,市佔率達35%,2025年目標將電動車零組件銷售額提升2020年的80%。另外,Denso在2021年與接手Uber自駕業務的Aurora Innovation及Toyota合作,以Toyota Sienna車型為基礎,使用Aurora Innovation自駕車技術,搭配Denso電子零件製作,共同打造自駕計程車。
ZF推出模組化電動組件,佈局自駕貨車系統
ZF推出模組化電動組件(Modular eDrive Kit),結合ZF擅長的傳動技術,與創新功率電子領域技術,透過跨領域的整合平台使全新的電動車組件開發週期縮短50%,預計在2022年下半年投入三款電動驅動系統的量產,ZF也推出適用於電動車主動式後軸轉向系統(Active Kinematics Control,AKC),解決因長軸距(電池空間)所造成的轉彎負面影響,具備彈性設計功能,處理器適用各種車種空間,可安裝於車軸中央(轎車、皮卡或SUV)或是車輪上(跑車),已供應北美電動皮卡客戶。另外,ZF宣布投資收購瑞士Embotech公司25%的股份,共同開發商用貨車自駕系統,由ZF供應L4自駕等級的感測器、電子控制與驅動系統,搭配Embotech的決策軟體。
圖3、ZF與Embotech開發合作商用貨車自駕系統
資料來源:ZF
Magna優化動力系統,結合LG生產電動車關鍵零組件
Magna推出模組化電動傳動系統EtelligentReach,主要由雙發動機、逆變器及變速箱組成,透過軟體控制多項車輛功能,進而優化系統效率,比市售入門車款電動車續航力高出30%,預計於2022年新車型上應用,Magna亦和LG Electronics成立合資公司LG-Magna e-Powertrain,已在韓國展開運作,主要生產電動車馬達、車載充電器、電子驅動系統和逆變器等。
圖4、Magna動力總成技術
資料來源:Magna
Aisin建置煞車回充系統產線,發展自駕車關鍵技術
Aisin透過電子元件、熱管理、煞車回充系統等,目標在2025年提升電動車整車能源效率10%以上,未來5年內將投入2,700億日圓,在日本、美國及中國大陸等,建製電動驅動裝置和煞車回充系統的產線。Aisin亦推出應用於高級自駕功能導航、高精度地圖,以及駕駛員監控系統(Driver Monitoring System,DMS)等關鍵技術,持續投入自駕車領域。
小結
隨著淨零碳排成趨勢,車電廠商齊攻電動車關鍵零組件,如動力系統、電池等,同時因應自動駕駛逐漸成長,車電廠、整車廠及自駕車新創廠商,合作共同開發自動駕駛系統,另外車用晶片緊缺也使車電廠商進一步投資半導體產業以求穩定貨源,展望未來,車電廠以電動及自駕技術勾勒未來智慧車輛藍圖,帶動車輛產業朝向次世代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