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文章

實現自駕車必備之主動式電控煞車系統

2020 / 04 / 15

車輛中心 研究發展處 魏嘉樂

因應安全意識抬頭以及車輛電子應用增加,各大車廠積極發展先進駕駛輔助系統(Advanced Driver Assistance Systems, ADAS),其中對安全有顯著的提升的如防鎖死煞車系統(Anti-lock Brake System, ABS)、電子煞車力分配(Electronic Brake force Distribution, EBD)、循跡控制系統(Traction Control System, TCS)與自動緊急煞車(Autonomous Emergency Braking, AEB)、電子車身穩定系統(Electronic Stability Control,ESC)等系統均仰賴可電子控制之煞車系統以達到設定功能。隨著近幾年自駕車(如圖1所示)產業蓬勃發展,更需要具備可電控之底盤次系統進行主動控制轉向、主動控制加減速以達到自駕目的。

圖1. 車輛中心研發之自駕小巴WinBus

主動式電控煞車系統
本文針對現行主動式電控煞車系統中較常採用的ESC模組與iBooster模組進行介紹,其中ESC模組外觀大致如圖2所示,它主要由電子控制單元(Electric Control Unit, ECU)及液壓調變單元(Hydraulic Control Unit, HCU)組成,其中ECU可進行ABS、EBD、TCS、ESC等演算法運算或接收其他ADAS、自駕車之主動煞車命令,以即時驅動HCU內的閥體、馬達進行煞車壓力之調節。

圖2. 主動煞車控制模組-ESC模組
(來源:www.autozone.com)

另外可進行主動煞車動作的就屬iBooster模組(如圖3所示),它取代了引擎車輛上的真空倍力器或電動車上的電動真空泵(Electric vacuum pump, EVP),其也具備另一ECU可控制ibooster馬達進行輔助出力或主動煞車,達到放大煞車踏力或主動煞車的效果,且它將車輛裝配介面(Vehicle interface)、行程感測器(Differential travel sensor)、煞車總泵油壺(Reservoir)、煞車總泵(Tandem master cylinder)、動力單元(Power pack)、煞車踏板輸入桿(Input rod)與其內部減速機等元件設計整合為一模組,使整體體積縮小,對安裝空間的需求也較低。

圖3主動煞車控制模組-iBooster模組
(來源:Bosch)

主動煞車功能實現
圖4為電動車搭載ESC及iBooster模組的煞車架構圖,若採用ESC模組進行主動煞車時會控制其HCU內部的馬達與閥體(如圖5所示),圖中藉由HCU的馬達與閥體開閉控制煞車油的流動,透過馬達的運轉從總泵抽取煞車油至四輪分泵以建立煞車壓力,讓車輛達到主動煞車功能;另一iBooster模組則是搭載於煞車踏板端,其進行主動煞車的方法也是藉由動力單元內的ECU進行,其由ECU驅動馬達(EC motor)作動,使馬達轉速與扭力值由二階齒輪系統(Two-stage gear unit)轉為推動總泵(Tandem master cylinder)內的活塞,讓煞車油從總泵推送至四輪分泵達到主動煞車功能(如圖6所示)。

圖4. 市場電動車主動煞車模組搭載架構圖
(來源:kknews.cc)

圖5. ESC模組內部架構

圖6. iBooster模組內部架構
(來源:Bosch)

實車實驗分析
為比較採用ESC模組與iBooster模組之電控煞車系統效能,透過記錄在同一車速(40公里/小時)下的主動煞車測試,並錄製煞車壓力、車速、煞停距離、車身加(減)速度等實驗數據,進行比較與分析,實驗結果如圖7所示。

圖7. 電控煞車模組主動煞車響應

由上圖實驗結果分析,煞車時以壓力響應最為關鍵,因為車速、煞停距離、車身減速度等響應都深受其影響。以建壓能力進行觀察,iBooster模組的建壓速度較ESC模組快(最大壓力約108 Bar),所以能較快產生減速度使車輛進行減速,進而快速降低車速與縮短煞停距離;ESC模組則建壓較慢,所以減速度產生較慢,造成煞停距離較長,但能建立的最大壓力較大(約130~160 Bar之間),適用以較低壓力或有足夠時間建至高煞車壓力之煞車情境,例如緩煞車或低速時的煞車情境,另一特點為ESC模組可對各輪進行獨立的煞車控制,此功能是目前單一iBooster模組無法達到的。

小結
因應ADAS及自駕車發展需求,具備可電控之底盤次系統為基本條件,其中電控煞車系統與安全功能息息相關。透過實驗比較常見電控煞車系統表現,車輛煞停時間/距離與反應時間以iBooster模組表現較優,且透過iBooster模組不僅可取代煞車倍力器或EVP,還能減少裝配空間需求;而ESC模組可提供較大煞車壓力,適用以較低壓力或有足夠時間建至高煞車壓力之煞車情境,且可對各輪煞車進行獨立控制,本文藉由自主發展的電控煞車控制技術進行主動煞車測試,並分析各自性能表現,因原模組的設計考量而造成效能上的差異與適用特性,但對於實現自駕車或ADAS功能都是不可或缺的電控煞車控制技術。未來車輛中心將持續精進現有ABS、EBD、主動煞車控制等研發,持續發展電控煞車控制技術。
 

訂閱電子報

「填妥下列資料,即可完成訂閱電子報手續」

ARTC行動辦公室

提供同仁各項作業系統之快速連結服務

SSL VPN服務 WEB Mail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