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文章
全球自駕車產業發展近況
車輛中心 產業發展處 陳敬典
依據研究顧問機構Gartner研究指出,各種新科技的演進會歷經科技誕生促動期、過高期望峰值、泡沫化底谷期、穩步爬升光明期、實質生產高峰期5個階段(圖1)。該機構分析,2019年Level 4自動駕駛處於泡沫化底谷期,約10年後才會達到實質生產高峰。2019年自駕車產業走向務實,車廠、零組件及科技業者持續探索能成功生存的經營模式,本文以下簡要介紹發展情形。
圖1. Gartner新興技術成熟度曲線
資料來源: Gartner,車輛中心整理
量產車搭載最新輔助駕駛系統穩固前進,Tesla研發新款自駕車晶片上市
為了在龐大的研發成本下保有收益,不少廠商持續在量產車上搭載最新介於Level 2~ Level 3之間的先進駕駛輔助系統(ADAS)。
Tesla目前提供兩套「輔助駕駛」系統,其中Autopilot自動輔助駕駛系統是標準配備,另一個則是全自動輔助駕駛系統(Full Self-Driving,FSD),FSD主要增加智慧召喚(Summon)和輔助導航駕駛(Navigate)等功能,可輔助駛入和駛離高速公路匝道及變換車道,但目前功能仍需要駕駛人主動監督。2019年Tesla發布了自行研發的Autopilot Hardware 3.0自駕車硬體(圖2),晶片將結合系統搭載於量產車款上,透過不斷升級以實現完全自駕目標。Nissan在2019年則推出新版自動輔助駕駛系統ProPilot 2.0,主打能夠讓駕駛在符合條件的高速公路上,實現雙手脫離方向盤的駕駛情境,目前暫規劃專供日本使用。
圖2. Tesla開發自駕車Hardware 3.0
資料來源:Tesla
Waymo自駕計程車已無配備安全駕駛,GM延後自駕計程車上路計畫
Waymo 2018年底在美國亞利桑納州推出全球首個付費自駕計程車服務「Waymo One」,經媒體實驗8分鐘、3英里的行程約7美元。推出初期,車輛皆配有受過培訓的安全駕駛員,但2019年部分車輛已取消配備。Waymo One已上線一年,月用戶約1,500人,服務訂單數量超過10萬次(圖3),目前Waymo在底特律設置工廠,致力於大規模改造生產自駕車。
GM旗下Cruise原規劃在2019年投入自駕計程車商業化應用,但在2019年7月,宣布推遲原定年底執行的計畫,並將展開大規模的測試,未來預計先在美國舊金山推出;百度Apollo的自駕計程車隊,則在2019年9月於中國大陸長沙試營運,首批採用與一汽紅旗聯合研發的紅旗EV,若至官網註冊種子會員,將有機會試乘。
圖3. Waymo One自駕計程車服務
資料來源:Waymo、新聞媒體,車輛中心整理
自駕車關鍵組件光達挑戰超低價,朝固態輕薄小發展
光達幫助自駕車感測周圍車輛與物體的距離,具不受環境中光線強弱或陰影影響優勢,是自駕車感測系統的重要組件。光電協進會估計2019年全球光達(LiDAR)市場約13億美元,至2023年將超過50億美元,年複合年成長率達40%,主要應用包含自動駕駛及ADAS。
過去一顆傳統機械式旋轉光達要價高達7.5萬美元,價格高昂是智慧車輛走向普及的挑戰,但2020年初美國消費性電子展(CES),光達領導廠商Velodyne發表了固態光達新產品Velabit(圖4),測距約80公尺、水平視野60度,主打比撲克牌還小,最重要的是量產價格目標100美元以下,預計2020年中可向客戶出貨。未來,隨著光達售價持續下降,可望加速自駕車產業發展。
圖4. Velodyne發表新光達產品Velabit
資料來源: Velodyne
我國無人載具科技創新實驗受理申請,車輛中心自駕小巴蓄勢待發
我國經濟部「無人載具科技創新實驗條例」2018年底通過,已在2019年10月25日起受理實驗申請。車輛中心(ARTC)集結國內車輛上下游關鍵零組件與系統等20家以上廠商,在2019年發表首輛國人自研自製MIT自駕電動小型巴士「WinBus」(圖5),採無方向盤、煞車及動力踏板設計,可雙向行駛,具備多項智慧駕駛功能。
圖5. 車輛中心自駕小巴WinBus
資料來源:車輛中心
目前,WinBus已與相關廠家聯盟合作,預計2020年投入彰化縣鹿港彰濱工業區觀光接駁路線的無人載具創新實驗,期待透過鹿港的傳統文化與自駕小巴的創新科技結合,帶動我國自駕車產業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