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文章

全球自駕接駁巴士蓬勃發展 台灣自主研發不缺席

2019 / 09 / 17

車輛中心 產業發展處 陳敬典

根據Frost & Sullivan預估,在全球商業自駕接駁車市場上,出貨輛數將由2019年的不到5千輛,至2030年可望超過250萬輛,年複合成長率達78.5%(圖1)。公共運輸行動服務(Mobility as a Service, MaaS)將透過共享自駕接駁巴士(Shared Driverless Shuttle Bus)穿梭在智慧城市中實現,解決最後一哩交通問題,並結合新能源、5G車聯網、物流運輸等元素,串起整個自駕車經濟。

圖1. 全球自駕接駁車市場預測
資料來源:Frost & Sullivan,車輛中心整理

Navya、EasyMile主導國際自駕小巴市場 占全球試運行案例7成
全球自駕巴士發展業者,多透過與政府、交通機構、學術單位合作,來加速商用實驗導入,主要廠商包括法國Navya、法國EasyMile、日本SB Drive、美國Local Motors、美國May Mobility、德國Oxbotica…等(圖2),其中,以在2014年成立的兩家法國新創公司Navya、EasyMile最為知名,兩者的自駕小巴試運行案例數加總約占全球7成以上。

圖2. 全球自駕接駁巴士主要投入廠商
資料來源:各廠商,車輛中心整理

目前,Navya的自駕接駁巴士已在法國、瑞士、澳洲、紐西蘭、新加坡、香港及美國等地,進行試運行專案,除了發展自駕小巴,近年亦投入自駕出租車以及協助第三方客戶開發 Level 4 自駕系統業務。而EasyMile推出的自駕小巴EZ10,曾在亞洲、北美、中東和歐洲等14個國家見到其身影,台灣透過與國內業者合作引進,在多個縣市展示及配合活動試運行。

我國自主研發串聯 MIT自駕電動小型巴士「WinBus」誕生
我國考量目前交通運輸需求及人口密集度高,在自駕車的發展優先投入封閉場域、固定路線及偏遠地區的最後一哩路等應用。目前,我國發展自駕接駁巴士之單位(表1),多以逐步提升國產供應鏈比重為目標,自駕巴士能發揮與現行交通工具的互補優勢,成為兵家必爭之地。

表1. 我國自駕接駁巴士發展概況資料來源:新聞媒體,車輛中心整理

車輛中心2019年8月26日於經濟部發表全台首部MIT自駕電動小型巴士「WinBus」(圖3),係由國人自研自製而成,集結國內車輛上下游關鍵零組件與系統,包含底盤、動力、電能、車體打造、感知、決策控制、聯網及營運服務等20家以上廠商(圖4),採無駕駛座、方向盤、油門及煞車踏板設計,自駕水準已達美國汽車工程師協會(SAE)的Level 4。WinBus展現高彈性規劃設計,具備客製化的運輸功能,未來可依各地方政府需求提出交通服務解決方案。

圖3. 車輛中心WinBus

圖4. WinBus自駕電動小型巴士產業聯盟介紹
資料來源:車輛中心整理

實現商業化為國際趨勢 興起多元應用概念
國際大廠力推各式自駕巴士,設計前衛外型並整合先進尖端的自駕功能,以發展商業化為目標,陸續在各國投入進行專案試運行。不少廠商提出各種商業應用概念,如Toyota的e-Palette自駕巴士(圖5),可用於接駁、物流、產品銷售等多用途服務場景,可望在2020年東京奧運讓民眾親身體驗;IKEA也推出了 7 款自駕車概念設計(圖6),將交通工具結合生活空間的改造,激發對未來移動服務的無限想像。

圖4. Toyota e-Palette概念
資料來源:Toyota

圖5. IKEA自駕車概念設計
資料來源:IKEA
 

訂閱電子報

「填妥下列資料,即可完成訂閱電子報手續」

ARTC行動辦公室

提供同仁各項作業系統之快速連結服務

SSL VPN服務 WEB Mail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