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文章

車輛污染管制再加嚴 全球調和輕型車測試程序

2019 / 04 / 17

車輛中心 技術服務處 莊佳源

隨著科技進步、工業發達,汽車產業帶動人類社會、經濟快速發展,同時也帶來能源的消耗、空氣污染及全球暖化等問題,歐盟為去除因各國不同測試程序造成的管制差異,且透過統一的測試程序,反映更真實的全球行車型態,自2018年9月1日起全面導入全新的車輛油耗污染測試程序「全球調和輕型車輛測試程序(Worldwide harmonized Light vehicles Test Procedures, WLTP)」,作為輕型車輛於實驗室內執行污染排放及燃料消耗的測試程序依據。

WLTP蒐集歐洲、印度、美國、韓國及日本等五個不同地區的駕駛數據,經過統計分析,最後歸納出四種道路模式的行車速度曲線,歐盟以WLTP取代現行輕型車輛油耗污染測試程序( New European Drive Cycle, NEDC),兩者差異如圖1。NEDC為穩態測試,總測試時間為20分鐘,並區分市區及高速等兩個階段進行取樣分析;WLTP為暫態測試,總測試時間則為30分鐘,並區分市區(Low)、郊區(Medium)、高速(High)及超高速(Extra High)等四個階段進行取樣分析,除此之外WLTP行車型態中的惰轉及定速行駛的占比降低,加減速的占比大幅增加,更符合車輛實際使用的情境,新法規將促使汽車企業投入更多開發,提升車輛的環保性能,以符合歐盟加嚴的污染管制標準。

圖1. NEDC與WLTP差異比較
資料來源:AVL & ResearchGate

進行WLTP測試前須先依據車輛的功率質量比(Power to Mass Ratio , PMR:指引擎最大馬力與受測車重之比值) 來選擇測試的行車型態(等級分類如表1及圖2)。舉例來說,車輛最大馬力為80kW,受測車重為2500kg,則功率質量比(PMR)為80000/2500=32,則需選擇Class 2等級的行車型態。功率質量比是評價車輛性能的一個綜合指標,一般對於相同類型的汽車 (例如:排氣量等) 而言,功率質量比越大,則汽車的動力性能越好。

表1:車輛等級分類依功率質量比(PMR)及最高車速決定
 

圖2. 行車型態曲線
資料來源:DIESELNET

歐盟導入WLTP的目的除了前述反映更真實行車情境外,亦是為了降低不同測試條件及方法的偏差,例如靜置及測試間溫度、測試車重量、車輛熱車程序、手排車換檔時機、車輛阻力計算公式及駕駛行為等。其中駕駛行為對於油耗結果會有顯著的影響,以往駕駛者可利用行車型態的容許偏差來駕駛車輛,以取得較佳的數值。然執行WLTP測試時,雖有容許偏差的要求,但在駕駛曲線上只能顯示中心線,不可顯示上下限指示,駕駛者須儘量貼近中心線行駛,避免超出限制,因此讓測試結果更具客觀性。

行政院環保署公告於2019年9月實施的污染六期法規,也接受以WLTP測試程序的測試報告,車輛中心(ARTC)具備WLTP檢測能量及檢測技術,可提供主管機關車輛管理以及車廠開發認證的驗證平台,相關問題歡迎洽詢ARTC環能驗證課詹金治課長04-7811222#2208。

訂閱電子報

「填妥下列資料,即可完成訂閱電子報手續」

ARTC行動辦公室

提供同仁各項作業系統之快速連結服務

SSL VPN服務 WEB Mail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