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文章
全球電動車中美領軍銷量翻倍 2019誰與爭鋒
車輛中心 產業發展處 鄭冠淳
近年全球電動車銷量(含純電動車與插電式油電混合車),受惠於各國激勵政策、車廠積極推出不同車款等因素,以每年約60%的成長率快速成長,2017年方突破100萬銷量,隔年2018年已經來到201.8萬輛 (圖1)。其中前五大銷售國家及銷量(圖2)依序分別為中國大陸(110.2萬輛)、美國(35.8萬輛)、挪威(7.2萬輛)、德國(6.7萬輛)及日本(5.2萬輛),本文將就中國大陸及美國這兩大銷售上升主力市場進行分析。
圖1. 歷年全球電動車市場銷量
資料來源: ev-sales blogspot,車輛中心整理
圖2. 全球Top 5電動車銷售市場
(資料出處: ev-sales blogspot,車輛中心整理)
中國大陸電動車銷量突破百萬輛,補貼政策預計2020退場
中國大陸對於電動車領域的發展相當重視,認為在這個嶄新的領域上,是本土汽車產業「彎道超車」超越傳統國際車廠的機會,因此在補貼上力道強烈,過去在北京一台純電動車最高可以補助到12萬元人民幣,將近一般電動小轎車價格的4成,加上部分城市電動車可以不用搖號就領牌上路,因此僅僅花了五年就從2013年的1,800台銷量成長到2018年的110.2萬輛,2018年保持強勁成長(+84%),已經和第二名美國拉開明顯差距,穩居全球電動車最大市場。
並且由於全力扶植本土廠商的政策方向,有94%銷售量為購買本土車廠產品,現市場上除了比亞迪及北京汽車等知名大廠外,亦有許多新興廠商加入競爭,在2018年許多車廠銷量翻倍(圖3),成長力道強勁。綜觀全球電動車市場,目前中國大陸已經同時佔據市場中最主要供應者及需求者的角色,對電動車產業發展具一定影響力,其後續政策方向及趨勢值得關注。
圖3. 中國大陸主要電動車車廠歷年銷量(2015-2018)
(資料出處: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新聞報導、ARTC整理)
而為減少企業對補貼依賴,進一步促進核心技術及高階產品發展,自2017年開始減緩補助力道,逐年減少20~40%補助金額,取消低續航力車款補助,對車廠施加技術升級壓力,預計在2020年時補助措施將完全退場。並且自2018年4月起實施「雙積分」辦法作為政策的銜接,其概念在於車廠必須生產足夠量的電動車輛獲取正積分,以抵銷其生產傳統燃油車產生的負積分,若整體積分未能結算為正,則需繳納罰款及新車無法上市,甚至取消生產資格。
美國市場大躍進,特斯拉坐擁半片江山
美國電動車市場終於迎來好消息!2018整年度銷售35.8萬輛,較2017年大幅成長79%,為近5年最大漲幅(圖4),此次增長主要歸功於特斯拉Model 3的量產,特斯拉2018年電動車銷量大幅成長來到18.9萬輛,一舉拿下美國電動車市場53%的市佔率(Model 3 39%、Model X 7%、Model S 7%)。
然而在其他車廠部分,電動車銷量較2017年僅有12%成長,其中過去市占率排二、三名的雪佛蘭和福特,旗下主流車款Volt、Bolt和Energi在2018年銷量甚至有衰退10~20%的情況,顯示其他車廠沒有跟上特斯拉的腳步,若未盡速推出新款電動車,市場銷量可能會持續往特斯拉移轉。
圖4. 歷年美國電動車市場銷售量
(資料出處: ev-sales blogspot,車輛中心整理)
預期2019年將穩健成長,市場需要更多具競爭力車款
在車款方面,去年底僅僅以一己之力創造美國39%市場佔比的Model 3顯然會撼動整個市場,預期今年會持續調降價格以達到售價3.5萬美元的目標;另外,在全球保持最高電動車保有量的日產 Leaf,暨2017年推出第二代後,於今年CES再推出E-Plus版本,其續航里程較現行版本的241km,大幅提升50%來到363km(EPA 標準);雷諾的Zoe微型掀背車於2018年下半年LG電池的供貨逐漸穩定後,在歐洲的銷量快速成長,反映其實際市場競爭力。整體來看,雖然市場上已有幾款電動車款表現出色,但在許多車型級距上的選擇仍不多,如全球最熱門的SUV和美國主流的皮卡,還有很多電動車款發揮的空間。
展望2019,低價Model 3的成功量產,不見得能帶起美國電動車風潮,但對中國大陸以外的市場/車廠仍會產生一定的刺激,隨著價格和續航力上持續縮短與傳統燃油汽車差距,預期2019年全球電動車將繼續成長,並且車廠會加速在電動車上的開發,以縮短和特斯拉之間的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