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文章
運行案蓬勃發展 自駕接駁運輸備受重視
車輛中心 研究發展處 羅英倫
前言
根據麥肯錫顧問公司研究指出,全球自駕車市場將於2030年達到6.7兆美元規模,市場研究公司 IHS Markit認為,將自駕車投入大眾運輸系統能讓供應商看見投資效益,同時展現三大優勢:(1)司機成本為零、(2)電動自駕車燃料成本小於油車、(3)可在空閒時兼職運送貨物;因此近年來,許多主導自駕車研發的業者,如傳統車廠Toyota、Daimler,科技巨擘Google、Nvidia,交通服務公司Uber、Lyft、nuTonomy、Navya等紛紛競相投入。
全球驗證/試運行案分布與運行現況
根據彭博社統計,目前全球已有114個城市曾進行自駕車驗證/試運行案(統計至2018/10),實際於開放式或(半)封閉場域驗證/試運行超過1個月以上案件共有40個;目前國際自駕車運行歸類為三個時期:
(1) 導入期(2015年以前):Google、百度等自駕車主導業者以大眾運輸車隊(計程車車隊、共享車隊)作為其發展的方向。
(2) 成長期(2016~2017年):連續兩年共21案皆為大眾運輸,其中法國EasyMile與Navya有明顯成果,分別推出EZ10與Arma的接駁小巴車型,在ICT廠所重視之自駕車隊,以及OEM車廠所重視之量產乘用車兩者之間成功找到出海口,其中EZ10更是已在超過29個國家、100個城市有過技術展示/試運行(2018/Q4);此外,其中16案著重在大眾接駁運輸(小巴與大巴車型),地點多為校園、公園、市區短程專用道等(半)封閉場域,並在歐、美、中、澳等汽車主要市場都有運行案例。
(3) 成熟期(2018年):Google自駕計程車已於12月在美國鳳凰城地區正式投入商轉,目前範圍僅限市區部分區域,未來預計逐步拓展至其他城市和地區。
綜上所述,在全球40個驗證/試運行案中,含一般測試8案、叫車服務9案、接駁運輸19案、人貨運輸4案,主要集中在北美、西歐與東亞(圖1),可見自駕大眾接駁運輸的發展越來越受到重視(圖2)。
圖1. 全球自駕車驗證/試運行案分布(資料來源:數位時代/ARTC整理)
註:上述統計以符合「全開放場域、或公開的(半)封閉場域測試/運行一個月以上」為統計基礎。
圖2. 近年全球自駕車驗證/試運行案統計
台灣自駕接駁車之發展現況
國內智慧大眾運輸具有新台幣1,000億元的市場潛力,目前有台北市、新北市、台中市、高雄市等10個縣市有過(或預計)導入自駕車接駁運行(圖3),且國內自駕車相關業者如宏碁智通、聯華聚能、技嘉科技、光寶科技…等,亦相繼投入自駕接駁車的研發;法規方面,2018年11月30日自駕車相關條例《無人載具科技創新實驗條例》已三讀通過;場域方面,台南沙崙自駕車測試場域則預計於2019年Q1正式啟用。
圖3. 國內規劃導入自駕巴士之縣市
車輛中心(ARTC)於2018年11月20日籌組「自駕車產業聯盟」,成員包含營運商、車體製造廠、電能系統整合廠、自駕系統整合廠及15間相關系統供應商,未來將以SAE Level 4之自駕電動小巴(E Shuttle Bus)之營運作為合作發展的目標,並規劃於2019年中旬於一般道路試營運。
小結
在全球自駕車驗證/試運行案例中,接駁運輸占19案(47.5%),可見全球自駕接駁車之發展趨勢備受重視;目前台灣也正朝向國際趨勢發展鏈結,期望透過台灣特有汽機車混流的交通環境,發展出領先國際的技術能力與創新商業模式,帶動台灣的運輸及觀光產業,以提供大眾更安全、便捷、智慧的大眾運輸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