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文章
台灣供應鏈漸趨完備 2035新售機車電動化目標可期
車輛中心 產業發展處 陳信志
台灣機車使用密度世界第一,2,300多萬人擁有1,400萬餘輛,且本身為燃油機車生產大國,零組件自製率超過95%,由於電動機車與燃油機車有許多共用零組件,為我國發展電動機車奠定了良好基礎。
率先建立TES測試規範,引導我國電動機車產品領先全球
台灣除中央及地方合作補助民眾購置電動機車外,也透過政策輔導整車與零組件業者共同發展,自2009年即率先建立「電動機車性能及安全測試規範(Taiwan E-scooter Standard,TES)」,訂定電動機車所需之性能及安全測試,包括使用者最關切的的爬坡力、續航力、充電系統及鋰電池安全等,有效提升產品性能與品質,並作為產業發展依循。已有17家廠商,包含中華、睿能、光陽、三陽及台灣山葉等車廠共72款電動機車通過TES測試合格(資料來源:電動機車檢測服務中心)。
發展關鍵零組件能力,產業供應鏈漸趨完備
電動機車與傳統機車有許多共用零組件,包含車身、轉向、煞車及避震系統等,而電動機車關鍵零組件在動力電池、動力馬達及控制器3樣零組件佔整車成本近8成(概估電池成本佔約35%、馬達25%、控制器20%)。
早期由於新興產業無市場規模,相關產業鏈廠商投入意願低,難以發揮共用經濟性,因此我國政府在2014至2017年分3階段投入資源建立國產關鍵零組件供應鏈,帶動建置電池組、電池芯及材料、馬達組裝、定轉子、控制器等自製能力。現今台灣電動機車產業鏈已發展成熟,除動力電池芯方面因未達規模經濟,基於價格考量仍使用國際電池大廠產製電芯外,其他相關零組件多可自製,自製能力達整車比例78%(資料來源:工業局專案計畫期末執行成果報告資料);我國電動機車產業供應鏈整理見下圖。
圖.我國電動機車產業供應鏈
資料來源:IEK、智慧電動車輛產業推動計畫成果;車輛中心整理
產品整合ICT技術開拓內外銷新局面,奠定2035新售機車電動化基礎
經過近10年的政策與產業緊密配合,我國電動機車產品漸趨成熟並符合消費者需求,掛牌數量由2015年1月約4.2萬輛增加到2018年7月突破15萬輛,成長約3.5倍。
內銷優異成績加上我國良好資通訊軟硬體整合能力,帶動電動機車外銷成長及出口嶄新商業模式,如電動機車銷售龍頭睿能(GOGORO)與德國博世集團BOSCH子公司COUP合作推出共享業務,並輸出巴黎、柏林及西班牙馬德里,且規模持續擴大。另外燃油機車龍頭光陽推出電動機車ionex充換電系統,今(2018)年宣布除獲得中國共享電瓶業者「張飛充電」導入應用外,並與阿里巴巴集團「盒馬鮮生」合作限時即時鮮食配送,將機車的電動智慧化與商務實際應用進行整合。
海內外市場的豐碩成果與整體市場規模的快速成長,也帶動整車廠、零組件廠或ICT廠商如台達電、威剛等廠商投入研發產銷,為我國2035年新售機車全面電動化的目標更顯實際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