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文章
2018台灣自駕車啟動元年 中央與地方齊力並進
車輛中心 產業發展處 陳敬典
由於智慧手機與物聯網的普及,公共運輸行動服務(Mobility as a Service, MaaS)的應用迅速崛起,人們可即時透過數位介面滿足移動需求。未來,隨著自駕科技發展一日千里,將開創MaaS的更多可能性。Intel報告指出,2035年全球自駕車約有8千億美元商機,至2050年將大爆發創造高達7兆美元的「乘客經濟」,涵蓋消費者、商務層面及其他新興無人駕駛服務商機(圖1)。
圖1. 全球自駕車乘客經濟服務營收預測
資料來源: Intel、Strategy Analytics
自駕巴士超人氣,國際大廠Toyota發表未來小巴願景
自駕巴士的應用環境相較單純,針對特定用途與路線、時速需求較低,給予運輸規劃極高的使用彈性與續用性,特別適合作為自駕車初期商業模式導入使用,也最能推廣民眾對於自駕車的認知與體驗。目前各種自駕車試運行案例,以接駁小巴服務模式之數量為全球之冠,主要運行於半封閉環境,在機場、商場與遊樂園等都可見到其身影。
汽車製造廠也不讓新創公司專美於前,Toyota卯足全力進軍移動服務領域,在2018 年消費性電子展(CES)發表了e-Palette未來小巴概念(圖2),能變身快遞車、旅館、餐廳、流動市集或行動辦公室等用途,初期合作夥伴包括Amazon、Uber、Pizza Hut等,展現多元的商業可能性。
圖2. Toyota e-Palette未來自駕車商業模式
資料來源: Toyota,車輛中心整理
中央與地方政府集結資源推動整體運輸服務規劃
台灣自駕車推廣看齊國際優先導入自駕巴士,2018年,桃園市、台中市、彰化縣、台北市與高雄市等地方政府,都有配合各種活動,推出自駕接駁巴士的展示營運,讓台灣民眾實際體驗最新的智慧移動科技。
其中桃園市與台中市更是主打國產化自駕巴士(圖3),桃園市為邁向智慧城市,在2018年農業博覽會採用國產自駕電動小巴接駁遊客,自主開發率達7成,關鍵組件如底盤、馬達電池等,皆為MIT台灣製造組裝;台中市也定於2018年底的花卉博覽會,讓中運量的國產自駕中巴登場亮相,主打感知次系統自主技術,能偵測車輛周遭環境及判斷交通號誌。
圖3. 我國自駕車展示運行概況
資料來源:新聞媒體,車輛中心整理
2018年可以說是台灣自駕車推展元年,在技術、法規與場域持續進展下,MaaS的相關商業營運探討也正加緊腳步接軌國際,目前我國政府已集結國內車廠、系統廠、運輸業、聯網及後台管理商等超過20家的業者,從國家隊自駕車平台出發,將推動包含自駕電動小巴(8人座)、自駕電動中巴(20人座)以及自駕商用物流車(郵局或快遞用車等)等三大旗艦隊,進行整體性的車隊運輸服務規劃,盼2020年我國自駕車能在特定道路與環境下自駕運行。
凝聚政府、法人與業者力量,打造我國自駕車商業生態系
Daimler集團認為「CASE」是發展自駕車的重要關鍵,「CASE」分別指聯網(Connected)、自動(Autonomous)、共享與服務(Shared & Services)和電動(Electric) 四大戰略領域。服務部分須與聯網化、自動化與電動化技術發展同時並進,才能完整自駕車商業生態系,我國透過政府進行跨領域的整合,法人協助技術支援與專精各領域業者的合作,三大自駕車旗艦隊建構出屬於台灣的自駕車輛及在地化MaaS營運模式將指日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