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文章

台灣自駕車產業發展現況與展望

2018 / 06 / 13

車輛中心 產業發展處 陳敬典

自動駕駛的發展,帶動軟體、地圖、晶片以及移動服務等廠商進入汽車產業,打破過去單純由零組件商提供整車廠,車廠再銷售給車主的傳統金字塔式車輛產業結構 (圖1)。台灣面對這樣的巨變也不缺席,多家廠商也已投入先進駕駛輔助系統(ADAS)與車聯網等前瞻領域,逐漸描繪出我國自駕車產業藍圖,本文將淺談台灣目前自駕車產業能量及展望。

 
圖1. 現今智慧車輛產業結構示意圖
資料來源: 億歐智庫,車輛中心整理

台廠鎖定整車自駕接駁及物流利基,布局關鍵次系統
據IEK估計,台灣汽車電子產值2017年已突破新台幣2,080億,極具發展智慧車輛的潛力。綜觀國際自駕車產業的發展,主要涵蓋自動化、聯網化、共享化等面向的技術整合,圖2為我國自駕車產業能量之綜整。

 

圖2. 台灣自駕車供應鏈能量
資料來源:車輛中心整理

台灣在自駕車整車平台方面,雖非像歐美日汽車大國,有大規模的整車工業做後盾,但也有廠商積極躍躍欲試,如:華創車電、車王電及宏碁等,裕隆集團已啟動自駕車國家隊計畫,將凝聚業者間合作互補。未來,台廠初期擬先開發固定路線接駁或商業物流等特定用途運具,效仿國外自駕接駁小巴(shuttle bus)的成功模式,切入利基市場,逐步建立我國上中下游供應鏈能量。
在自駕車零組件方面,我國業者基於良好的彈性與車電產業基礎快速發展,在聯網化領域,隨著車聯網技術標準逐漸浮出與確定,我國業者亦步亦趨努力開發,持續推動車路整合、驗證功能與穩定度;在共享化領域,我國以資通訊能量基礎優勢,車隊、物流管理平台解決方案也已有供貨國際訂單。
最關鍵的自動化領域,由於涉及多樣技術包括感知、定位、人機介面&車用網路、決策與控制系統等,台廠雖已具備多數基礎技術,但核心技術包括感測融合、精密圖資與道路特徵擷取、異質網路、決策控制晶片與深度學習等,仍在初始階段。以自動化系統角度觀察,台廠多側重於單一組件的研發,像是車用晶片、車載鏡頭與雷達等,但若提昇至系統整合乃至最終決策部份,則相對缺乏。

政策助攻產業,自駕車測試法規、實驗場域雙管齊下
為確保自駕車安全無虞,測試與驗證自駕能力是必要的,全球已有多國政府開放自駕車在實際道路進行測試,協助廠商取得數據回饋。我國經濟部研擬「無人載具科技創新實驗條例」草案(圖3),在今(2018)年5月已獲行政院通過,待送請立法院審議,該案為鼓勵國內產業投入無人載具創新應用,援引監理沙盒精神,營造安全的創新測試場域,來促進產業技術及服務應用的發展,不久將來,台灣業者開發的自駕車將能在特定開放區的道路測試運行。

 

圖3. 無人載具科技創新實驗條例草案
資料來源:經濟部

各縣市政府也積極爭取建置自駕車實驗場域(圖4),多已有封閉場域或展示基地的相關規劃,如:台北市在北投士林科技園區、桃園則是在農業博覽會區域、台中市在水湳、台南市選在沙崙,高雄市選在苓雅區;新北市尚在整備選址,目前有興趣的包括淡海或林口等,可望在未來提供台廠一展身手的舞台。

 

圖4. 各縣市政府自駕車實驗場域相關規劃
資料來源:新聞媒體、各政府機關、IEK,車輛中心整理

協助產業前瞻布局,車輛中心持續推動技術轉移
展望未來,整車業者可考慮優先滿足在地交通需求,切入像是公車專用道、最後一哩接駁、半封閉園區及偏鄉等較單純交通情境,配合國內自駕車測試法規鬆綁與實驗場域建置,來測試驗證自主研發之智慧車輛。
在零組件部分,由於自駕車涉及高度整合與高科技技術,期許我國車輛零組件、汽車電子、半導體及資通訊軟硬體必須跨領域合作,逐步建立關鍵次系統技術,建立與整車廠的共同研發能量,將是未來打入國際自駕車供應鏈的一大契機。
車輛中心對我國自駕車發展不遺餘力,匯聚產官學研之力,帶動我國自駕技術前進,在主動安全系統中已有多年豐碩成果,可執行多項ADAS前瞻情境,包括自動取車、車道跟隨、智慧人機、手機無線充電、行人辨識與自動緊急煞車、車道變換、交通號誌辨識、障礙物偵測、自動停車及電動車無線充電等功能技術,展現出國人自主研發實力,將來期望持續透過技術轉移來帶給產業實質效益。

欲瞭解全球自駕車發展概況與未來趨勢,歡迎點閱2018車輛研測專刊之專文
https://www.artc.org.tw/chinese/03_service/03_02detail.aspx?pid=13261
 

訂閱電子報

「填妥下列資料,即可完成訂閱電子報手續」

ARTC行動辦公室

提供同仁各項作業系統之快速連結服務

SSL VPN服務 WEB Mail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