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文章
台灣電動車產業發展現況
車輛中心 產業發展處 張凱喬
在世界主要國家及重要車廠積極提倡電動車政策並發展電動車的共同目標推動下,2017年全球電動車銷量首次突破百萬輛,多國公布了禁售燃油車政策的時程目標(挪威2025年、德國2030年、英法2040年等…),而我國行政院亦於2017年12月通過空污防制行動方案修正草案,目標2040年禁售燃油汽車;近年國內眾多廠商競相切入電動車關鍵技術的產業鏈,可見電動車已是未來車輛發展的趨勢。
電動車整車由納智捷與華創領軍,駕駛性能急追國際車廠
台灣在整車方面,納智捷(整車製造)與華創(技術研發)合作,2016年推出S3 EV+,透過技術平台與致茂、台達電、東元、富田等合作,是首款100%自主研發生產的電動車作品,搭載33kwh電池組、最大續航里程超過200公里。2017年再推出U5 EV+,續航力最高可達304公里,更搭配智能全自動停車系統,可遠端遙控執行路邊停車或倒車入庫等任務,展現智慧電動車的技術實力。
圖:Luxgen S3 EV+與Luxgen U5 EV+(資料來源: Luxgen)
電動車零組件已具備技術基礎,產業鏈能量豐富
在零組件方面,根據Digitimes研究資料指出,電動車成本中最高占比為電池系統(40~50%),其次則為驅動系統(15~20%)、車身及底盤(16~18%)等三大系統約占整車成本的八成,如下圖所示。
圖:電動車成本結構 (資料來源: Digitimes、車輛中心整理)
以下就此三大系統進行台灣相關能量的探討:
一、電池系統
上游材料包括正極(廠商如康普、美琪瑪等)、負極(代表廠商如長春、中碳等)、隔離膜與電解液(代表廠商如明基材、聚和等),我國規格多能符合國際水準,惟高效正極材料與隔離膜技術仍待培養。
鋰電池的中下游產業為電池芯與電池模組(廠商如有量、能元等),台灣目前技術成熟惟量產效益不若國際,因此,電池材料廠商多半直接交貨給國際電池廠商組裝(如日本Panasonic)。
二、驅動系統
台灣基於高度成熟的工業馬達技術,許多具潛力的馬達廠都已投入電動車馬達領域,如東元電機、富田電機及晟昌機電等,產品皆成熟並供貨車廠。技術發展上,廠商除了提升馬達效率與降低重量,另與馬達控制器的整合也十分重要。此外,傳統燃油車的變速箱在電動車上已不復見,取而代之的是減速齒輪,相關廠商如和大、倉佑等。
三、車身及底盤系統
台灣在底盤技術上不具優勢,但車身能量相對豐沛,就電動車特有的車身組件來說,電動車主要由電能提供動力,所以車身需要配置許多電力線束(廠商如貿聯等)與連接器(廠商如胡連、凡甲等)。車身之外,電動車充電站必須乘載大電流,並能與電動車交換訊息、確保充電安全,充電站的廠商包含台達電、華城等。充電站的組件中,充電槍(廠商如健和興、維熹)與電源轉換器(廠商如康舒、致茂)也都扮演相當重要角色。
電動車市場前景樂觀,台灣產業期能掌握商機
電動車已成為車輛產業未來發展重點,彭博(Bloomberg)預估全球電動車市場到2030年將達3千萬輛、2040年更達到6千萬輛(佔總新車市場55%)。國際車廠方面也因應此趨勢,規劃推出多款電動車,如Volkswagen規劃2025年前推出50款電動車、BMW規劃2025年前推出12款電動車。目前台灣已有許多廠商切入電動車市場,相信以我國資通訊及車輛零組件產業的優勢利基,必能於全球下世代車輛轉型浪潮上站穩腳步。